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世界棒脉摇蚊属群(双翅目摇蚊科)系统分类及DNA数据库的构建
  • 项目名称:世界棒脉摇蚊属群(双翅目摇蚊科)系统分类及DNA数据库的构建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31101624
  • 申请代码:C040202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4-12-31
  • 项目负责人:傅悦
  • 依托单位:湖北民族学院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以比较形态学方法结合支序系统学,分子系统学和支序地理学方法进行棒脉摇蚊属群世界范围系统研究;规范该属鉴别特征和种间界线;探索种间及邻近属间系统发育关系,为解决摇蚊科系统发育疑难问题提出新见解,探求该属及摇蚊科生物地理分布格局,追溯起源和演变历史规律。该属群在摇蚊系统发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系统发育地位存在多种争议,被国内外研究者认为是较典型的一个重要类群。世界范围内棒脉摇蚊属群的全面修订,并进行系统发育和分子系统学的分析研究,代表了当今世界本研究领域的趋势和先进水平。所获资料将为合理制定世界摇蚊科分类系统提供重要依据;预期新见解的提出将同时解决长期悬而未决的直突摇蚊亚科若干邻近属系统发育地位不明的难题。本课题选择摇蚊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类群作为研究对象,有助于进一步证实世界上摇蚊科起源和分布中心问题的推测。并将探讨和检测DNA条形码技术在棒脉摇蚊属群进行物种鉴定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结论摘要:

随着本项目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新种的不断发现,结合国际该类群的研究现状,越来越多与棒脉摇蚊属相近的属种被研究、发表,棒脉摇蚊属群(Corynoneura generic group)的概念被提了出来。依据本项目组前期工作——Fu et al.(2009, 2010),以及国际同行的研究工作——Andersen & S?ther (2005)、Mendes et al. (2004)、Wiedenbrug & Trivinho-Strixino (2009),目前该属群共包括9个属。本项目总结了该属群9属世界性分类学研究历史和现状,研究分析了该类群的分类地位、多样性、基本形态特征、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学等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在国内采集标本和世界范围内借阅和赠送标本,已完成现有世界范围内棒脉摇蚊属群种类的鉴定和地理分布的统计研究,首次研究了棒脉摇蚊属群的雌雄配对问题,首次确定了棒脉摇蚊雌虫的形态术语,首次对棒脉摇蚊全虫态进行系统的描述;并利用DNA条形码的研究方法,用于鉴定疑难种和分析部分种亲缘关系的确定;对20余种棒脉摇蚊进行形态学和COI基因片段的系统学分析,突出了形态学特征在该属群中的分类地位,以及DNA条形码用于种间鉴定的可行性和系统关系构建的局限性。在此期间完成带项目编号(31101624)相关学术论文或专著10篇或部,包括SCI收录论文4篇(计100余页);目前正在撰写专著—《棒脉摇蚊属群世界性修订》。研究期间,参加全国生物信息学培训1次,出席国际会议1次、国内会议2次,在国内学术会议上交流论文2篇。总之,本研究从种类数量、形态特征、系统发育等方面对该属群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总结,补了全球摇蚊分类学的研究基础,为摇蚊学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4
  • 0
  • 0
  • 0
  • 1
相关项目
傅悦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