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拉萨地块中西部林子宗群的Ar-Ar年代学和古地磁学研究
  • 项目名称:拉萨地块中西部林子宗群的Ar-Ar年代学和古地磁学研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41072156
  • 申请代码:D021101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1-01-01-2013-12-31
  • 项目负责人:黄宝春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北京大学
  • 批准年度:2010
中文摘要:

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造就了青藏高原造山带;该造山带是当今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是建立新的大陆动力学理论的最佳天然实验室。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时限是正确认识和理解该造山带形成与演化、高原隆升的动力学过程等的起点。陆陆碰撞是大陆岩石圈的相互接触和大洋岩石圈的消失,而近南北向陆陆碰撞的最直接证据是碰撞带两侧块体古纬度的相互重叠。拉萨地块古近纪古地理位置及变化对初始碰撞时限至关重要。本项目拟通过对拉萨地块中西部林子宗群火山岩的Ar-Ar同位素年代学和综合磁学研究,对拉萨地块是否为刚性块体、古近纪古地理位置及变化提供精细约束;对青藏高原与中亚腹地上发生的碰撞后构造缩短量及东西方向不同地段上的差异性进行研究;结合相关项目对特提斯喜马拉雅晚白垩世-古近纪精细运动学图像的研究成果,重建印度与亚洲大陆的碰撞过程,研究印度和亚洲大陆何时何地发生初始碰撞,为青藏高原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等研究提供可靠基础。

结论摘要:

拉萨地块碰撞前后的古地理位置研究是确定碰撞前亚洲大陆南缘的形状及位置,继而进一步约束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时间及位置、估计碰撞后亚洲大陆内部缩短量和变形模式的关键。本项研究通过对拉萨地块东、中、西部晚白垩世至古近纪火山岩的Ar-Ar年代学及古地磁学的综合研究,获得了六个具有精确年代控制的古地磁极。通过这些古地磁极之间的对比及与同时代拉萨地块古地磁数据的对比表明亚洲大陆南缘在碰撞前处于大约15°-5°N之间,为一准线性的带状构造,大约沿310°方位角呈北西-南东展布,很可能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东南亚西侧一带。通过将这些古地磁极与稳定亚洲大陆的古地磁极比较,得到亚洲大陆内部存在至少1100公里以上的地壳缩短,这一缩短量远大于地表地质观测所得,可能暗示亚洲大陆地壳自碰撞以来存在大规模的俯冲或挤出。通过与印度大陆的极移曲线进行对比,使用“fill the gap”的方法,得到西构造结附近印度大陆北向延伸量与印度-亚洲初始碰撞时间的函数关系。这些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印度与亚洲大陆的初始碰撞过程提供了重要基础。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3
  • 6
  • 0
  • 0
  • 0
相关项目
黄宝春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