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技术-制度”共同演化视角下中国创新型高技术产业集群形成武汉和长春光谷比较研究
  • 项目名称:“技术-制度”共同演化视角下中国创新型高技术产业集群形成武汉和长春光谷比较研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41071096
  • 申请代码:D010201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1-01-01-2013-12-31
  • 项目负责人:刘志高
  • 负责人职称:副研究员
  •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批准年度:2010
中文摘要:

以共同演化为研究视角,针对我国高技术集群创新能力较低的问题,以武汉和长春两大光谷为例,运用演化经济地理学、产业集群等相关研究理论,基于历史文献和实地调研建立数据库,运用谱系图、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专家诊断法等方法,揭示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集群形成过程的"技术-制度"共同演化过程、机制及其地方差异性。从微观主体入手,探讨集群层面技术和制度路径依赖与创新;在此基础上,研究集群形成过程中技术与制度相互影响的过程、两者共同作用于集群机制及其地方差异性,从共同演化的地方差异性角度,在理论上回答为什么不同地区的集群有着不同的创新能力;并讨论新的环境(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经济发展转向内需拉动)下创新型高技术产业培育政策。研究目的是与国际前沿研究接轨,为经济地理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中国范例,从而丰富演化经济地理学、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研究成果不仅对案例城市创建高技术创新集群提供理论指导,还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借鉴。

结论摘要:

本项目核心任务是针对我国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较低问题,以武汉和长春两大光谷为例,揭示中国高技术创新产业集群形成的"技术-制度"共同演化过程、机制及其地方差异性,讨论创新型集群制度和演化规律。首先,项目组系统梳理了“产业集群发展动力” 、“创新系统”和“路径依赖”等理论文献,整合全球生产网络、新区域主义、制度和演化经济地理学等理论,构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形成的多尺度分析框架。该分析框架强调“宏观-中观-微观”互动,主张将中观产业和区域演化研究置于广阔的、动态发展的、宏大时空背景。其次,通过对光电子产业和专利数据空间分析,研究了中国光电子产业发展的宏观态势,并比较了武汉和长春光谷创新绩效。研究发现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创新能力,武汉光电子产业都明显强于长春。第三,从制度和技术共同演化视角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武汉和长春光谷演化历史。研究发现计划经济时期大学和研究所积累下的技术和人才为转型时期武汉和长春两地发展光电子提供了技术和人才;转型时期高新区的创建,为发展光电子企业提供了栖息地,大学和研究所企业衍生推动了成果转化;近年来武汉光谷和长春光谷都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相关高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第四,比较了全球产业转移背景下,当地本行业技术积累和产业结构基础差异,及地方行动策略的不同,对两大光谷发展轨迹和绩效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另外,还扩展了产业和案例研究。北京地理信息产业的研究进一步检验了武汉和长春光谷案例总结出来的中国高技术产业集群演化理论。中国风能产业空间分布和创新系统研究则将自然资源要素纳入地方产业演化分析框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地方产业演化理论。发表学术论文12篇,其中SCI/SSCI论文3篇。多篇有关武汉和长春光谷英文论文在修改中。参加国际学术会议4次,其中在德国组织小型研讨会1次,特邀报告3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5次,其中特邀报告1次。累计毕业硕士3名、博士1名,出站博士后1名。本项目成员中2名晋升为高级职称。项目组骨干成员以本项目研究为基础,相继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总之,本项目圆满完成预期研究任务,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认可。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4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88 会议论文 29 著作 7
期刊论文 28 会议论文 8 著作 1
刘志高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