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槲寄生的次生代谢与寄主的相关性研究及槲寄生药材质量评价模式的建立
  • 项目名称:槲寄生的次生代谢与寄主的相关性研究及槲寄生药材质量评价模式的建立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30901967
  • 申请代码:H2804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0-01-01-2012-12-31
  • 项目负责人:赵云丽
  • 负责人职称:副教授
  • 依托单位:沈阳药科大学
  • 批准年度:2009
中文摘要:

在我国有相当一部分的寄生植物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但寄生植物需吸收寄主的营养来维持自身的生长,因此寄主体内的化学成分是否为影响寄主植物的次生代谢成分及药理作用的主导因素,对药用寄主类植物的寄主选择及中药材质量评价起着关键性作用。本课题以槲寄生(茎寄生、半寄生性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①采用液质联用等现代分离检测技术,分析槲寄生中的寄主导入成分或干扰代谢过程中而产生的次生代谢物,构建化学评价体系。②以槲寄生活性成分与寄主导入成分为引导,利用心血管系统药理实验模型和细胞毒分子药理学实验,研究寄主对槲寄生的药效影响;建立槲寄生微量成分体内定量分析方法,比较不同寄主的槲寄生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差异,结合药效学、药动学数据构建药理评价体系;③对两种评价体系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确定寄主影响槲寄生药材质量的权重、途径和机理,形成槲寄生质量评价模式,为槲寄生药材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结论摘要:

我国有相当一部分的寄生植物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但寄生植物需吸收寄主的营养来维持自身的生长,因此寄主体内的化学成分是否为影响寄生植物的次生代谢成分及药理作用的主导因素,对药用寄生类植物的寄主选择及中药材质量评价起着关键性作用。本课题以槲寄生(茎寄生、半寄生性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围绕槲寄生与寄主、产地的相关性开展研究,已完成预期目标。发表文章7篇,其中SCI收载2篇,申请专利1项,培养博士后1名,硕士研究生2名。本课题首先采用常压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等各种分离和纯化手段,以TLC和HPLC检测结果为指导,从槲寄生药材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9个化合物,其中,乙酸羽扇醇酯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藿香黄酮醇、商陆素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经液质联用和气质联用技术,并结合化学成分对照法,证实槲寄生确实存在寄主导入成分,并鉴定了双氢杨梅黄素、金圣草黄素等7个非挥发性成分,石竹烯、氧化石竹烯等7个挥发性成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建立指纹图谱,采用液质联用法对槲寄生药材的活性成分进行含量测定,首先对其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发现样本按产地实现较好的分类。其次基于指纹图谱和含量测定数据进行含量分布均匀性分析,构建化学质量评价模式。确定槲寄生药材的化学质量评价指标及限度为平均值 =70-143(%),90%置信区间为40-250(%),在该限度内的药材各组分含量稳定。当药材应用于制剂生产时,限度内药材可直接应用,超出范围者建议混批后使用。以槲寄生活性成分为引导,以邻苯三酚自氧化法、SOD酶活性测定法和DPPH自由基抑制率三种抗氧化模型建立药理评价体系,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对体外抗氧化活性数据进行评价,结果发现产地对槲寄生的抗氧化活性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寄主无显著性差异,但产地与寄主存在交互作用,这说明产地对槲寄生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的过程中,寄主仍具有一定的作用。基于化学评价体系和药理评价体系数据,结论是产地和寄主对槲寄生的质量均有相关性,但产地的相关性更大。就目前现有数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对槲寄生未规定寄主植物的种属是合理的。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7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17 会议论文 5 获奖 1
赵云丽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