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触传递是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间信息传递和加工的基本方式。本项目将利用红外线可视下离体脊髓薄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观察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神经损伤)脊髓背角深层(III-VI层)神经元基本的诱发放电和自发放电模式;采用一定频率和放电模式的spike串刺激突触前神经元,记录EPSPs幅度动态变化曲线,突触前、后神经元放电模式相关性分析以及放电序列时间结构的变化等多项指标综合判定突触后神经元放电模式与突
突触传递是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间信息传递和加工的基本方式。本项目将利用红外线可视下离体脊髓薄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观察生理条件下大鼠和小鼠脊髓背角II层神经元基本的诱发放电模式;比较了初级传入C纤维两种不同放电模式(连续放电和bursting放电)在脊髓背角II层的传递;系统研究了脊髓背角Adelta初级传入突触的短时程可塑性。研究了脊髓背角感觉神经元的超极化反跳现象。 研究了海马下托锥体神经元的膜共振特性及其离子机制,膜共振特性与放电序列的关系。结果显示,大鼠和小鼠脊髓背角II层神经元存在多种诱发放电模式。初级传入C纤维连续放电在脊髓背角II层感觉神经元引起的EPSC大于bursting放电。Aδ 初级传入突触的短时程可塑性主要表现为压抑现象。改变细胞外的Ca2+浓度和温度明显影响短时程压抑。数学模型可以较好地拟合所记录到的实验数据。在脊髓背角II层感觉神经元发现超极化反跳新现象。海马下托锥体神经元存在θ频率的膜共振。其膜共振具有温度和电压依赖性。超极化激活的非选择性阳离子流是产生θ频率的主动电流成分。为进一步探索生理和病理情况下感觉神经元突触传递的复杂性变化规律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