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碳循环影响研究动态及问题,及太湖流域低碳经济发展现实需求,选择无锡市为研究典型区,流域典型土地利用方式- - 耕地为对象,围绕耕地利用方式变化的碳循环影响机理与评估问题,重点开展以下研究(1)综合运用遥感与GIS技术、野外调查及地统计方法,重建典型区近25年耕地利用方式时空变化过程;(2)依托太湖野外观测站,开展典型耕地利用方式的CO2通量定位观测与采样分析,获取影响碳循环的关键生理生态参数,揭示典型耕地利用方式的碳循环机理;(3)修正与率定Biome-BGC模型,在30m空间尺度上,模拟典型区耕地利用方式时空变化的碳循环响应格局;利用GIS空间叠加统计分析,揭示典型耕地利用方式变化对碳循环的影响机理,总量评估耕地利用方式时空变化对碳循环的影响程度。本课题有助于推动太湖流域低碳经济发展,及深化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循环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Land Use;Carbon Cycle;Net Ecosystem Carbon Exchange;Biome-BGC Model;Cropland
通过收集多源遥感数据,重建了典型区1985-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关键过程;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和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获取了稻麦轮作、稻油轮作和茶园的碳通量及关键生理生态参数,揭示了其碳循环特征与影响机理;利用改进的Biome-BGC模型模拟评估了1985-2010年耕地利用变化的碳循环响应格局及影响程度。正式发表论文10篇,其中二区SCI 1篇,EI 1篇,CSCD 8篇,圆满完成本项目研究内容与任务。主要结论如下(1)无锡市1985-2010年LUCC集中表现为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建设用地增长752.5 km2(1.8倍),耕地减少754.7 km2(减少27.4%)。耕地以一年2熟为主,复种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从1995年197%下降到2010年178%。(2)典型稻麦轮作耕地NEE季节变化呈典型W型双峰特征,年均NEE 767.2gC?m-2?yr-1。考虑作物籽粒碳和秸秆全部还田,净吸收88.12gC?m-2?y-1,为弱碳汇;如不实施秸秆还田,考虑作物籽粒碳后,净排放448.7gC?m-2?y-1,为碳源。日均NEE和白天NEE季节变化与作物高度显著相关;白天NEE与光合有效辐射PAR显著相关;小麦(>15℃)/水稻(>25℃),PAR>1800 μmol/m2/s时,存在光抑制现象;高温(>30℃)对水稻产生显著的高温胁迫。当土壤水分低于田间持水量时,夜间NEE主要受土壤温度影响,反之受土壤温度和水分双重影响。麦季降水增强了土壤呼吸,稻田淹水与烤田交替对土壤呼吸产生明显的抑制或激发短时效应。(3)油菜白天NEE均值达-0.51mg?m-2?s-1;苗期NEE呈稳定排放状态,且无明显日变化;蕾薹期至开花期,油菜NEE呈平稳上升趋势,最大吸收峰出现在开花期;开花期至成熟期,碳吸收逐渐减弱,但仍为碳汇。茶园NEE日变化呈单峰特征,年均NEE-148.0gC?m-2?yr-1;固碳能力20年茶园> 9年> 3年;茶园修剪大幅削减其固碳功能。(4)S1情境下,1985-2010年NEE总量减少237.4TgC(15.7%);S2情境下,NEE总量减少386.6TgC(27.0%)。无锡市1985-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导致NEE减少386.6TgC,大气CO2和氮沉降浓度上升使固碳提高了149.2TgC,占土地利用变化导致NEE减少总量的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