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表柔比星超顺磁性纳米粒经皮治疗皮肤肿瘤的研究
  • 项目名称:表柔比星超顺磁性纳米粒经皮治疗皮肤肿瘤的研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81072231
  • 申请代码:H1626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1-01-01-2013-12-31
  • 项目负责人:卢晓阳
  • 负责人职称:主任药师
  • 依托单位:浙江大学
  • 批准年度:2010
中文摘要:

超顺磁性纳米粒(SPN)是一种新型的、可定位治疗肿瘤的靶向给药系统,因其具有可靶向性高、载药量大、毒性低等特点,近年来迅速成为靶向治疗学研究的热点。本项目以表面具有伯胺基团的功能化γ-Fe2O3纳米粒为内核,利用亲核加成反应将具有羰基的肿瘤化疗药物表柔比星嫁接于γ-Fe2O3纳米粒,得到直径十几个纳米、具有超顺磁性的表柔比星超顺磁性纳米粒(Epi-SPN),并将具有羰基结构的罗丹明B为荧光探针对照,以主动经皮渗透技术和裸鼠皮肤肿瘤模型为主要研究对象,阐述在外加磁场作用下,Epi-SPN经皮给药系统穿透皮肤角质层及靶向皮肤肿瘤细胞的能力和作用机制。本研究结合肿瘤药物治疗学、分子生物药剂学和材料化学的思路和技术方法,从组织及细胞水平探讨超顺磁性纳米粒经皮吸收靶向肿瘤细胞的转运机制和动力学过程,为皮肤肿瘤的药物治疗提出新思路,同时为SPN经皮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结论摘要:

超顺磁性纳米粒(SPN)是一种新型的、可定位治疗肿瘤的靶向给药系统,其靶向性高、载药量大、毒性低,可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可控传递药物,近年来迅速成为靶向治疗学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以表面具有伯胺基团的功能化γ-Fe2O3 纳米粒为内核,利用亲核加成反应将具有羰基的肿瘤化疗药物表柔比星(Epi)嫁接于γ-Fe2O3 纳米粒,得到直径十几个纳米、具有超顺磁性的表柔比星超顺磁性纳米粒(Epi-SPN),并将具有羰基结构的罗丹明B 为荧光探针对照,以主动经皮渗透技术和裸鼠皮肤肿瘤模型为主要研究对象,阐述在外加磁场作用下,Epi-SPN 经皮给药系统穿透皮肤角质层及靶向皮肤肿瘤细胞的能力和作用机制。本研究以Fe3+、Fe2+为主要原材料,通过化学共沉淀法制备SPN,利用SPN表面存在羟基与硅烷偶联剂发生硅烷反应,引入活性基团伯胺基,然后将表柔比星嫁接至纳米粒得到目标产物Epi-SPN。本研究制备得到的超顺磁性纳米粒粒径为10nm左右,具有尖晶石/单晶结构,饱和磁化强度为77.8emu/g,具有良好超顺磁性;Epi载药率高(262g/mmol),稳定性和分散性良好;体外细胞培养实验研究表明Epi-SPN保留了Epi的抗肿瘤活性,能显著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抑制人黑色素瘤细胞效果呈浓度依赖性提高。研究结果还提示在外加磁场作用下,Epi-SPN可达到目的部位药效。Epi药效的发挥通过Epi和SPN解离,释放Epi产生杀肿瘤作用,H+是影响释放过程的一个重要分子开关,并且在细胞内pH值较低环境下,Epi逐步从细胞胞浆到细胞核,发挥肿瘤抑制作用;经皮吸收研究结果显示,这种SPN可通过皮肤组织中的毛囊皮脂腺单元或是水性孔道汗腺导管的途径穿透皮肤角质层;在裸鼠皮肤肿瘤模型实验研究中,Epi-SPN有效地抑制荷瘤裸鼠黑色素瘤的生长。本研究结合肿瘤药物治疗学、分子生物药剂学和材料化学的思路和技术方法,从组织及细胞水平探讨超顺磁性纳米粒经皮吸收靶向肿瘤细胞的转运机制和动力学过程,为皮肤肿瘤的药物治疗提出新的可行性思路和实验研究基础。截止2013年底,本项目研究内容共发表相关学术论文6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2篇,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1名,指导2名本科毕业生完成毕业论文,获得有关研究方法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2项,同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较好地完成了预期研究目标。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7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卢晓阳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