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间过度思睡(EDS)是睡眠医学中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新近研究认为片段睡眠(SF)可能是导致其产生的主要因素,觉醒能神经元功能损伤在此过程起重要作用。我们前期研究发现,SF可以显著损害志愿者的日间觉醒功能,进一步通过建立大鼠片段睡眠剥夺动物模型,发现补充神经肽S(NPS)可以逆转此损伤过程,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现代睡眠医学和神经生物学手段,探讨NPS及其下游信号过程在SF损害日间觉醒功能中的作用。通过观察临床SF程度同日间觉醒功能改变及NPS分泌水平变化之间的规律,以及动物实验中补充NPS后觉醒功能以及觉醒能神经元功能损伤得到逆转的现象,证实NPS可以保护SF造成的觉醒功能损伤。进而观察NPS/NPSR结合后下游信号通路中相应分子的变化情况,探索NPS在觉醒能神经元内的信号过程。以期阐明NPS调节日间觉醒功能作用的生物学机制,为EDS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线索。
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sleep fragmentation;neuropeptide S;wake;wake active neurons
采用夜间多导睡眠图以及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和Epworth嗜睡量表检测,对10例片段睡眠剥夺志愿者和1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夜间睡眠监测和日间觉醒功能检查,结果证实片段睡眠剥夺组志愿者总睡眠时间和睡眠效率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非快速眼动睡眠期Ⅰ和Ⅱ期睡眠时间延长、Ⅲ期睡眠时间缩短。微觉醒指数与正常对照组比显著增加(P<0.01)。片段睡眠剥夺志愿组患者多次睡眠潜伏期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Epworth值较对照组相比增高。相应结果证实片段睡眠剥夺后,日间思睡程度增高,觉醒程度减低。观察大鼠片段睡眠剥夺后以及补充NPS后,觉醒功能损害情况及NPS表达情况,将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①片段睡眠剥夺+生理盐水组(SF+NaCl组);②片段睡眠剥夺+NPS组(SF+NPS组);③环境对照组。采用多次小睡潜伏期检查方法评价各组大鼠的日间觉醒程度。片段睡眠剥夺组大鼠睡眠结构片段化明显。多次小睡潜伏期检查提示片段睡眠剥夺后,平均入睡潜伏期缩短,证实大鼠日间觉醒功能下降,补充NPS后,平均入睡潜伏期延长,提示大鼠日间觉醒功能得到改善。在片段睡眠剥夺后,下丘脑的背内侧核的NPS表达发生改变。在下丘脑背内侧核及室旁核,对照组NPS阳性蛋白表达较少,散在的分布在该核团中。SF+NaCl组大鼠被片段睡眠剥夺后,可以观察到大鼠背内侧核及室旁核NPS蛋白阳性细胞数量较多,占背内侧核及室旁核核团的大部分,SF+NaCl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0.05)。SF+NPS组NPS阳性蛋白表达又减少,与SF+NaCl组相比有减低趋势(P <0.05)。我们还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western-blot 等方法显示,NPS/NPSR结合后,启动重要的下游信号分子creb磷酸化表达发生明显改变。片段睡眠剥夺后,CREB磷酸化水平下调,补充NPS后,CREB磷酸化水平上升。研究提示NPS/NPSR系统参与片段睡眠对大鼠日间觉醒功能的影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