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品质棉和常规棉为材料,设置播期、施氮量、遮荫(密度)、水分以及异地分期播种试验,研究棉纤维品质形成的生态基础,并构建其动态模拟模型。结果表明(1)铃期温光条件是决定纤维品质形成的首要因素,综合热效应和辐射量的温光复合指标- - 累积辐热积(PTP)与纤维各品质性状最终值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抛物线型关系;棉株果枝部位对纤维比强度影响较大,对长度、细度、成熟度和马克隆值影响较小;以棉铃对位叶氮浓度为指标可以有效代表棉铃氮素水平,氮素对纤维品质性状的影响均与PTP存在补偿效应,各纤维品质性状达到最大值所需的PTP随施氮量增加而减小;高密度弱光照种植不利于纤维品质形成,但过低密度亦不利于比强度的提高;土壤干旱和渍水均显著降低棉纤维品质,增施氮肥有加重干旱与渍水不利影响的趋势。(2)以生理发育时间为尺度,综合温光效应、氮素效应和水分效应构建了棉花铃期模型和棉纤维长度、比强度、细度、成熟度、麦克隆值形成的模拟模型,进而建立了基于GIS的棉纤维品质地域分异评价系统,并利用来源于广泛生态条件下的独立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参数校正与检验,表明模型可较好地预测不同基因型品种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纤维品质形成过程。
英文主题词cotton fiber; main quality characteristic; ecological foundation; simulation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