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羚与藏原羚分属国家一级和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每年6-8月,分布在曲麻莱地区的怀孕藏羚集群前往可可西里腹地卓乃湖沿岸产羔,并于产羔后携羔返回越冬地。但由于青藏公路繁忙的车流量,致使迁徙藏羚不能及时跨越道路,滞留在道路两侧。本研究地区位于青藏公路沿线,是藏羚的重要迁徙通道之一,且常年同域分布有藏原羚和藏羚两个物种,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本研究特选取同域分布藏羚和藏原羚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两个物种在迁徙季节和非迁徙季节生境选择和行为模式的差异,尤其是迁徙季节生境空间分布和食物资源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两个物种各自的应对策略。此外,青藏公路带来的人为干扰一直存在,因此本研究拟从保护行为学方面,通过比较两个物种对人为干扰的行为模式反应,立足行为学研究结果,提出针对藏羚和藏原羚的切实可行、事半功倍的保护策略。
Tibetan antelope;Tibetan gazelle;Habitat selection;Behavioural patterns;Sympatry
本研究通过样线法、样方法和目标动物取样法分别研究了同域分布在可可西里地区青藏公路沿线的藏羚和藏原羚两个物种生境选择和行为模式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两个物种的生境选择未存在显著差异,生境重叠度高,竞争较强。捕食风险是决定两个物种在人为干扰环境中生境选择的最主要因素。2)两个物种的行为时间分配、昼间活动节律以及对人为干扰的行为反应均存在差异。藏羚用于觅食的时间明显高于藏原羚,但警戒时间却相反,这可能与两者的集群习性、研究地区食物相对匮乏以及资源竞争有关。藏羚和藏原羚两个物种的昼间行为节律存在显著差异,且同类行为变化呈现此消彼长趋势。根据以上结果,我们推断行为模式差异可能是两个物种同域分布的共存基础之一。此外,由于藏原羚体型较小,行为转化较频繁,对外界的捕食风险反应更迅速,因此比藏羚更能适应人为干扰的存在,可以在更靠近道路的区域活动。3)“风险-干扰”假说在藏羚中存在,说明道路和车流量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不可完全消除。根据以上研究,作者提出了相应的保护策略,认为1)道路修建过程中需设立动物通道,桥梁是一种较好的通道形式。2)道路修建和运营过程中伴随的直接或间接的人类干扰对动物的影响一直存在,只有对人类活动区域的良好规划才能尽量降低道路对当地野生动物的负面影响。3)道路之间的距离可根据不同物种进行调整,如果能借助地势阻隔动物的视线则会降低道路运营过程中对野生动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