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缺乏正常鼻咽上皮细胞株、鼻咽癌活检标本小并混有大量的非肿瘤细胞以及缺乏理想的鼻咽癌动物模型等特点,限制了对EBV在鼻咽上皮细胞中致癌机制的研究。本项目利用已有的EBV研究基础及申请者在国外对恶性肿瘤体外模型的研究基础,旨在建立鼻咽上皮细胞三维培养模型,观察正常鼻咽上皮细胞、永生化鼻咽上皮细胞、鼻咽癌细胞及其高转移潜能亚株在三维培养体系中的特性,以及用EBV的潜伏表达基因LMP1、EBNA1、BARF0野生型及广东鼻咽癌变异型单独或共转染正常鼻咽上皮细胞和永生化鼻咽上皮细胞(NP69 SV40T),观察被转染细胞在三维培养中的改变,并比较它们裸鼠体内的致瘤能力。本研究为探讨EBV及其广东鼻咽癌变异株在鼻咽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供较直接的并接近于体内环境的实验依据,对于阐明EBV在鼻咽癌发病中的作用及鼻咽癌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次对广东鼻咽癌来源EB病毒进行全序列分析,发现可能与鼻咽癌发病相关的EB病毒变异位点(J Virol, 2005);比较野生型和突变型EB病毒编码基因LMP1、EBNA1及BARF0对正常鼻咽上皮细胞的转化作用,尽管发现BARF0能够诱导永生化上皮细胞在体外三维培养中转化,在裸鼠体内致瘤,而且突变型的致瘤能力较强;然而以上基因皆不能转化正常鼻咽上皮细胞;鉴于体内鼻咽癌发病假设提示EB病毒的感染发生在细胞已经出现分子遗传学表型改变后,因而单独EB病毒可能无法使鼻咽上皮细胞恶性转化;为探讨EB病毒的协同转化因素,我们首次发现原癌基因Bmi1的高表达与鼻咽癌发病相关,并采用单一Bmi1诱导鼻咽上皮细胞永生化,建立与鼻咽癌发病相关的早期转化模型并初步阐明其机制(Cancer Res,2006);此外,我们发现CENP-H在鼻咽癌及其前病变中高表达,其高表达能够诱导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因而CENP-H可能协同EB病毒在鼻咽癌发生中起重要作用(Clin Cancer Res, 2007),而转移相关基因Twist可能协同EB病毒在鼻咽癌的转移中起作用(Cancer Lett,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