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我国海港空间效应识别、作用机理及其区域时空耦合规律研究
  • 项目名称:我国海港空间效应识别、作用机理及其区域时空耦合规律研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41071094
  • 申请代码:D010201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1-01-01-2013-12-31
  • 项目负责人:韩增林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 批准年度:2010
中文摘要:

以"港口空间效应"为研究对象,以中国沿海港口及港-腹经济地域系统为切入点,从经济地理学视角,结合相关学科理论观点,综合运用区位势能、空间相互作用、交通优势度、产业空间集聚等理论模型,揭示港口形成与发展对区域产生空间效应的"格局-过程-机理",探究港口作用的空间法则,总结港口引导下港-腹经济地域系统空间运动规律。通过中国港口发展历史文献和统计数据、建国以来系列城市统计年鉴及ARCGIS中国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在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基础上,围绕港口空间效应的系统识别与判定、中国沿海港口空间效应形成演化过程与表现形式、港口的城市地域空间效应实证(微观)、港口空间效应的区域作用机理(宏观)、不同地区沿海港口空间效应与港-腹地域系统时空耦合、空间优化与调控策略六方面展开研究。成果将补充和完善港口地理学理论研究范式,为我国不同地区乃至国家层面制定港口空间及其与腹地互动发展的调控策略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

结论摘要:

以“海港空间效应”为研究对象,主要从经济地理学视角,结合港口经济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和系统论的观点,综合运用区位势能、空间相互作用、分形理论等理论模型,借鉴技术创新空间扩散的相关概念,揭示沿海港口的形成与发展对区域产生空间效应的“格局—过程—机理”,总结沿海港口引导下的港-腹经济地域系统空间运动规律。项目以中国沿海港口及港-腹经济地域系统为实证区域和切入点,结合已掌握的中国港口发展历史文献和统计数据、建国以来的中国系列城市统计年鉴,ARCGIS中国地理空间数据,在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围绕海港空间效应的系统识别与判定、城市地域空间效应实证(微观尺度)、中国海港空间效应形成演化过程与大尺度港-腹区域作用机理(宏观尺度)、调控策略几个方面展开,研究成果将补充和完善港口地理学的理论研究范式,为我国不同地区乃至国家层面制定港口空间发展的优化调控策略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首先,从经济地理学视角,提出海港空间效应的概念及其内涵,从港口势能、港-腹引力、作用通道三个方面阐述海港空间效应的动力结构和形成要素。以海港空间效应的动力结构为理论依据,建立海港空间效应的测度模型。其次,以我国东部沿海港口为研究样本,运用海港空间效应测度模型,得到空间效应指数。以港口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外贸吞吐量为指标表征沿海港口对腹地的运输效应分布格局,以港口城市工业、对外贸易和金融指标表征沿海港口对腹地的非运输效应格局,对不同区域特点和差异进行比较分析,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第三,在微观层面,根据海港及海港城市发展的新特点,提出现代海港城市“港-城空间系统”演化理论,将其分为港城形成初期的港-城共生、港-城空间集聚、港口外迁与城市裂变、港-城双向网络发展4 个时序阶段,对各阶段的特征进行了刻画和解析。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45
  • 0
  • 0
  • 0
  • 0
期刊论文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26 会议论文 4 著作 1
期刊论文 77 会议论文 5 获奖 12 著作 3
韩增林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