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循环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动态变化及其作用
  • 项目名称:循环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动态变化及其作用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81171814
  • 申请代码:H1507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5-12-31
  • 项目负责人:李军辉
  • 依托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成纤维细胞(FB) 和肌成纤维细胞(MFB)在增生性瘢痕(HS)形成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骨髓来源的循环纤维细胞(CFC)自血液浸入组织后,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作用下,可分化为FB/MFB,组织内FB/MFB数量明显增加,CFC也可能参与了增生性瘢痕的形成。我们前期研究发现,仍处于增生期的人HS边缘部分组织中,CFC、FB、MFB及由CFC分化来的FB/MFB的数量,较已软化的中央部分显著增多,提示HS自增生-消退期,这三种细胞数量是动态变化的。本课题拟在兔耳HS模型完成:1.检测HS不同时期,组织中三种细胞数量和分布的动态变化;2.单独或联合以血清淀粉样蛋白P(SAP)和抗TGF-β1中和抗体在不同层面阻断CFC分化,观测三种细胞数量和分布的动态变化,及对HS形成和消退的作用。此课题力图阐明CFC、FB和MFB的动态变化与增生性瘢痕形成、消退的内在关系,拓展瘢痕研究的新方向。

结论摘要:

循环纤维细胞(CFC)参与伤口愈合和瘢痕形成中,为了研究CFC在兔耳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我们应用多重染色技术,标记CFC、成纤维细胞(FB)和肌成纤维细胞(MFB),并检测了三种细胞在瘢痕形成与消退中的动态变化。CFC在伤口愈合早期3天即出现,7天左右达到顶峰,10天明显下降,2-3周消失。而FB和MFB在7天左右开始增多,2-3周天达到顶峰并维持1周,此后缓慢下降,组织内胶原含量与FB和MFB变化一致,而较CFC变化推迟7-10天。血清淀粉样蛋白P(SAP)与TGF-β1中和抗体均可以抑制CFC的生成和浸润组织内,伤口中CFC、FB和MFB均显著下降,以CFC显著,同时伤口愈合时间延迟4-7天,组织内胶原蛋白明显降低。同时发现,除瘢痕皮下真皮层,在上皮层也有染色阳性的CFC;为进一步证实这种现象,同时动态检测CFC在伤口愈合中的迁移变化,在不表达GFP的兔耳形成增生性瘢痕模型,在同窝但表达转基因GFP(+)的兔采外周血,分离并收集浓集的CFC细胞,回输入GFP(-)瘢痕模型兔中。3天后,兔耳伤口的软骨表面的肉芽组织内发现有GFP(+)细胞,同时CD34(+)和CD45(+)染色均阳性;随着伤口愈合瘢痕形成,7-14天,这些GFP(+)的CFC细胞,慢慢从肉芽组织中向伤口表面迁移,愈合的伤口上皮层中也发现有GFP(+)的CFC,进一步染色发现这些细胞有的上皮标志物染色提示CFC细胞可能参与了伤口愈合,在迁移中逐渐分化成上皮细胞,具有间质上皮化的作用。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4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8 会议论文 7 获奖 2
李军辉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