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纤连蛋白和层粘连蛋白协同保护肿瘤细胞免受NK细胞毒性的机制
  • 项目名称: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纤连蛋白和层粘连蛋白协同保护肿瘤细胞免受NK细胞毒性的机制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31101009
  • 申请代码:C0708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4-12-31
  • 项目负责人:郑胜
  • 依托单位:东北电力大学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探明肿瘤细胞逃逸NK细胞毒性的机制将有利于控制癌症血源转移,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和层粘连蛋白很早就分别被证明可保护肿瘤细胞。最近,我们阐明了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保护肿瘤细胞的协同机制。随之,纤连蛋白促进纤维蛋白原在肿瘤细胞周围凝聚的机制被国外学者发现,肿瘤细胞的逃逸机制似已接近明了。然而有报导指出,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会在较短时间内脱离肿瘤细胞,此后肿瘤细胞如何存活于血管内尚未见报导。我们最近的实验证实层粘连蛋白可在体外保护肿瘤细胞,且发现它可更久的存在于小鼠肺部毛细血管内的肿瘤细胞周围。在本研究中,我们将利用静止粘附、层流、共聚焦显微术、细胞毒性及激酶反应等实验手段确证层粘连蛋白在体内的后继保护作用,探讨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纤连蛋白和层粘连蛋白在保护肿瘤细胞过程中的交接及协同机制。本研究可进一步揭示肿瘤细胞逃逸NK细胞毒性的机制,为阐明肿瘤血源转移过程,寻找治疗靶点提供新的实验数据。

结论摘要:

癌症血源转移过程中,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可经接触、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血小板、纤维蛋白原(FG)分别被报导可粘附、凝聚在肿瘤细胞周围形成“保护层”,使之免于被识别、杀伤。申请人在阐明此过程中血小板、FG的协同机制后,申请本项目探讨最初“保护层”脱离后的后继保护机制。项目研究发现层粘连蛋白(LN)可在体外保护肿瘤细胞,外源注射的LN也可出现在肺内肿瘤细胞周围,但如不注射则无法观察到,后继保护机制似难确定。随之项目研究发现,与肿瘤细胞同时注射的荧光标记的血小板、FG的确5分钟内凝聚在肿瘤细胞周围并在24小时内消失;但肿瘤细胞注射24、48小时后注射的血小板、FG亦存在先凝聚后消失的现象,此结果暗示肿瘤细胞周围的保护层存在新旧更替现象。进一步的工作显示凝血酶和纤溶酶是保护层形成、消失(更新)的关键酶;肿瘤细胞除了可促进凝血酶形成外,还可提高纤溶酶的抑制剂PAI-1的表达水平;水蛭素和t-PA联合应用可显著抑制肿瘤细胞转移。此外项目工作还发现,化学修饰肝素、灵芝多糖可高效的抑制FG介导的血小板-肿瘤细胞粘附;纤连蛋白(FN)与肿瘤细胞的结合能力最强,可促进FG、血小板与肿瘤细胞的粘附,蛇毒去整合素可显著抑制此粘附。最后课题组发现FN可促进血小板、FG与NK细胞的粘附。本项目从分子粘附、生化反应等角度深入探讨了血液中肿瘤细胞表面保护层的形成、更新机制,并据此探讨了抗癌药物的新的作用靶点,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6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郑胜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