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壮医莲花针背廊拔罐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机制研究
  • 项目名称:壮医莲花针背廊拔罐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机制研究
  •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81160465
  • 申请代码:H2720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5-12-31
  • 项目负责人:冯纬纭
  • 依托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变应性鼻炎是常见的鼻粘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其发病率呈全球性增长趋势,已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给社会造成巨大损失。目前在治疗上有避免接触变应原、局部及全身使用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和手术治疗四种方法,但都存在副作用较大、安全性及不能根治的、不能很好地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问题。而壮医药在这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壮医外治法具有简、便、廉、副作用小、疗效确切等特点。本研究通过观察壮医莲花针背廊拔罐法对变应性鼻炎患者的治疗,并运用蛋白质芯片技术、酶联免疫检测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流式细胞技术、冰冻切片加免疫组化检测治疗前后患者的S-IgE、LT、IL-9mRNA、Thl/Th2细胞、Th17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其治疗AR的主要作用机制与关键靶点,为AR的治疗提供一种疗效确切、安全、简单、方便、经济、持久的治疗方法,同时也为壮医药治疗AR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使壮医药理论体系更加完善和更具科学性。

结论摘要:

变应性鼻炎(AR)是以鼻粘膜病变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不断上升。目前国内外AR的常见治疗手段存在副作用大、风险高、不能根治且过程痛苦等缺点。而具有简便验廉等特点的壮医药在面对这一难题时却有独特优势。因此,本研究在前期运用壮医莲花针背廊拔罐法治疗AR疗效肯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首先,从AR的临床评分及采用VAS评分确定该治法的具体疗效。其次,在确定临床疗效基础上,运用蛋白质芯片技术、酶联免疫检测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流式细胞技术、冰冻切片加免疫组化技术观察壮医莲花针背廊拔罐法对AR患者特异性Ig-E、白三烯、IL-9mRNA、Thl/Th2细胞、Th17细胞因子的影响。最后,以相关检测指标水平变化为基础,分析该方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主要作用机制与关键靶点。实验结束后,分析数据可知:1.A组(壮医莲花针组)、B组(辅舒良组)及C组(西替利嗪组)在治疗后VAS评分均低于D组(空白组),且明显低于治疗前,但A组在症状及体征上VAS评分较其他组值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后三组治疗组S- IgE 均明显低于空白组及治疗前(P <0. 05),且A组S- IgE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大。3.ABC三种治疗方法均能有效降低血清白三烯的含量,其中A组较其余两组降幅更甚。4. A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IL-9mRNA 水平较其余两组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治疗后,治疗组外周血清IFN-γ含量明显上升,IL-4含量明显下降,Th1/Th2的比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比对照组Th1/Th2的比值升高更为明显(P<0.05)。6.A组可以降低Th17细胞阳性率,较对照组明显。由此可见,壮医莲花针背廊拔罐法治疗AR的作用机制是通过降低特异性IgE抗体水平,抑制变态反应的炎性因子 IL -4 、炎症介质LT,降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L-9mRNA 水平、减低Th17细胞阳性率及提高Th1/Th2的比值来达到的。据此可明确壮医莲花针背廊拔罐法治疗AR的主要作用机制与关键靶点。本研究已将结果以论文的形式公布,此法作为一种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经济、简单可行的变应性鼻炎新疗法可临床推广使用,为祖国医学及民族医药作出应用贡献。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5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冯纬纭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