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火烧遗迹地蜘蛛群落演替研究
  • 项目名称:火烧遗迹地蜘蛛群落演替研究
  •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31060070
  • 申请代码:C030501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1-01-01-2013-12-31
  • 项目负责人:杨自忠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大理学院
  • 批准年度:2010
中文摘要:

以云南苍山6块不同历史时期的火烧遗迹地内蜘蛛群落结构为研究对象;用五点取样法在各火烧遗迹地内分三个海拔段布置样方,定时定量采集群落内各空间中的蜘蛛标本;统计样方内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组成;利用传统的分类学原理及方法对采集蜘蛛标本进行分类鉴定,并对发现的新蜘蛛物种进行描述、发表;以蜘蛛物种数量、每个蜘蛛物种的个体数、植物多样性指数、样方内空气温度、湿度和降雨量为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环境因子对蜘蛛群落演替进程的作用,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火烧遗迹地内蜘蛛群落结构的差异性,分析随植被恢复进程推移蜘蛛群落内物种替代规律。研究最终结果将揭示了火干扰后蜘蛛群落次生演替的一般规律,同时,也将为验证和发展群落演替理论提供研究案例。

结论摘要:

以苍山斜阳峰地区2008年火烧遗迹地(SI)、2007年火烧遗迹地(SII)、1999年火烧遗迹地(SIII)、1991年火烧遗迹地(SIV)、1986年火烧遗迹地(SV)、1976年火烧遗迹地(SVI)和近50年没有被火烧过的玉局峰为研究样地,对各火烧遗迹地和对照样地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物种采集和群落内各环境因子的调查(如温度、湿度、落叶层厚度、森林盖度、月降雨量),利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研究方法,旨在探讨火烧后,蜘蛛群落演替的一般规律及群落环境因子对蜘蛛群落演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共采集蜘蛛标本39400头,隶属33科104属308种。其中SI共获得蜘蛛标本2173头,隶属19科56属98种;SII共获得蜘蛛标本1503头,隶属23科50属93种;SIII共获得蜘蛛标本3411头,隶属21科69属142种;SIV共获得蜘蛛标本5538头,隶属26科73属173种;SV共获得蜘蛛标本8831头,隶属25科68属192种,SIV共获得蜘蛛标本8659头,隶属27科75属210种。共发现和描述新分类单元共5种。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在诸多环境因子中,乔木盖度、高度、落叶层厚度、地表温湿度是影响火烧遗迹地蜘蛛群落的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PCoA分析结果显示苍山6个不同恢复期的火烧遗迹地蜘蛛群落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恢复早期(SII、SI和SIII)、恢复中期(SIV),恢复晚期(SIV和SV)。比较不同空间结构不同火烧遗迹地主要优势类群(>10%)不同空间结构优势类群不同,2m以内、2m以上空间的蜘蛛以园蛛科、蟹蛛科和皿蛛科蜘蛛为主;草本层的蜘蛛群落以跳蛛科、皿蛛科、蟹蛛科蜘蛛为主;地表层的蜘蛛以皿蛛科、巨蟹蛛科、暗蛛科蜘蛛为主;树皮蜘蛛群落以皿蛛科、跳蛛科、球蛛科蜘蛛为主;同一空间结构不同火烧遗迹地蜘蛛群落优势类群组成具有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草本、地表和树皮各样地均有不同的明显优势类群,恢复期较短的SII和SI年样地草本层以跳蛛科蜘蛛为主,恢复期较长的样地和对照样地草本层蜘蛛以皿蛛科和蟹蛛科蜘蛛为主。项目执行过程中,共培养研究生3名,发表学术论文9篇。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1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杨自忠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