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变化背景下,长江源区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但研究较为薄弱。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为支撑,分析小冰期以来长江源区冰川变化的阶段性特征和过去数十年来源区积雪变化的时空特征,重点通过建立融雪径流模型,探讨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影响长江源区积雪的气候敏感性因子,了解源区积雪变化的水文效应,定量解释积雪水文过程的机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源区积雪变化与中下游水文情势的关系.
过去50a长江源区气温显著升高0.8℃,降水量略有增加。以RS和GIS为支撑,分析了长江源各拉丹冬地区小冰期、1969和2000年两个时段的冰川变化。自小冰期以来,该地区冰川处于长期退缩的总趋势,不过存在阶段性变化1969至1995年大多数冰川处于前进状态或稳定,之后进入退缩期。1969~2000年冰川总面积减少了1.7%, 由此估算整个江源区冰川水资源损失0.7亿m3。基于对积雪资料的评价,选用地面气象站点积雪深度资料,从区域尺度上分析了长江黄河源区积雪变化的时空特征,并用MODIS雪盖资料在小流域尺度上分析了冬克玛底河流域积雪的空间分布与变化。近40a长江源区累积积雪深度增加约62.1%。分别使用融雪径流模型和分布式水热耦合模型,对冬克玛底河流域2005年暖季冰雪水文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以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山区河流对气温变化非常敏感。气温升高1℃将使冬克玛底冰川物质平衡线由现在的5600m升高到5750m、消融区从5.8km2增大到13.5 km2、冰川消融量增加,径流总量由25.5×106m3增加到33×106m3。严寒气候与多年冻土条件决定了流域浅表产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