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机制中树突状细胞对B细胞的直接作用研究
  • 项目名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机制中树突状细胞对B细胞的直接作用研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81170469
  • 申请代码:H0805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2-12-31
  • 项目负责人:周振海
  • 负责人职称:主任医师
  • 依托单位:中山大学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树突状细胞(DC)在激发和控制获得性免疫反应的程度和范围中起关键作用。通常DC获取抗原后将信息传递给T细胞,辅助性T细胞进一步活化B细胞而产生体液免疫。现研究证实DC对B细胞存在不依赖于T细胞的直接作用。抗血小板抗体介导机制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血小板破坏的主要机理,但抗体产生机制还不清楚。ITP患者DC存在异常。我们体外研究表明IT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DC(MoDC)活化后分泌B细胞活化因子(BAFF)、增殖诱导配体(APRIL)增加,直接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分泌抗体,其中BAFF起着一定作用。因此DC对B细胞直接作用可能在ITP抗体产生中起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之上,本课题试图研究外周血、骨髓、脾脏的髓系mDC,淋系pDC以及MoDC对B细胞的直接作用及其机制,DC分泌因子的作用以及上述机制的干扰措施,以明确ITP发病机制,为探索治疗ITP新方法打下基础。

结论摘要:

树突状细胞(DC)在激发和控制获得性免疫反应的程度和范围中起关键作用。研究证实DC对B细胞存在不依赖于T细胞的直接作用。抗血小板抗体介导机制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血小板破坏的主要机理,但抗体产生机制还不清楚。ITP患者DC存在异常。我们前期研究表明IT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DC(MoDC)活化后直接促进B细胞增殖,DC对B细胞直接作用可能在ITP抗体产生中起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之上,按照计划本课题进一步研究了外周血、骨髓、脾脏的mDC, pDC以及B细胞的分布特点及其特性,以及MoDC对B细胞的直接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各组患者各部位mDC比例均较高,以脾脏最为明显,未活化DC內吞抗原能力强,NF-kB可能在其中起一定作用。患者各个部位初始B细胞比例都较高,但记忆B细胞以难治性患者的脾脏比例最高。各部位初始型B细胞BAFF-R均高表达,但无差异,难治性患者脾脏记忆B细胞的BAFF-R表达最高,在不同BAFF浓度刺激下,难治组B细胞增殖最明显;ITP患者脾脏组织内可见mDC与B细胞直接接触,二者之间在体内确实存在直接作用。这些结果进一步明确了ITP发病机制,在国内外具有领先意义。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周振海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