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既是中国长远发展与当地民生的当务之急,也是中国风景园林学/景观学科未来60年的首要研究领域,对于中国国土区域乃至全球范围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项目以黄土高原干旱区未来百年环境生态改善扭转为长远目标,应对气候变化的机遇,以"集水造绿"为题,以区域景观生态规划理论方法技术为指导,从景观化、生态化、人居化三方面切入,探索黄土高原干旱区水绿双赢的景观空间模式及其生态演替增长机制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包括(1)以景观化的途径,探索适应黄土高原干旱区水绿双赢的合理空间模式与增长机制,提出黄土高原干旱区区域集水造绿的理论,构建黄土高原干旱区绿地网络模式;(2)以生态化的途径,给出黄土高原干旱区水绿一体、水绿互生的生态植物集水、生态网络保护、演替造绿方法途径;(3)从协调人居环境发展的途径,提出与黄土高原人居发展用地、产业调整、人居建设相匹配的水绿生态网络模式及其构建技术。
arid area of Loess Plateau;catchment and greening;construction of green land ecological network;water-green enviroment rehabilitation;human settlements
研究以黄土高原干旱区的人居环境为研究背景,重点以人居环境三元论为理论指导,以干旱区的集水造绿空间模式与增长机制为研究对象,探讨与其相关的理论与方法论,进行规划实践研究。研究得出了人居环境水绿循环的四阶段演进机制——水绿原生、水绿扰动、水绿调和、水绿双赢,分别在100-500年的时间尺度和数百至上千平方公里的空间尺度内(宏观、景观化)、50-100年的时间尺度和几十至数百平方公里的空间尺度内(中观、生态化)、5-50年的时间尺度和数平方公里至十几平方公里的空间尺度内(微观、人居化),构建了三类时空尺度下的景观化“底-图”空间模式与援助扩散增长机制、生态化“种-群”空间模式与比对调整增长机制、人居化“虚-实”空间模式与循环支撑增长机制。环县“上海绿洲”基地实地验证的景观化实践中,以28.35%的系数进行雨水收集,可满足生态循环与水文补给的需求,且在收集技术上具有可行性,在时序推进计划中,首先保证集水造绿优势区水绿双赢的实现,逐步推进,水绿双赢的近期建设进度为30.5%,中期为45.5%,远期为24%;生态化实践中,三期实验年度期间,植被成活率已保持在95%以上,植被覆盖率已达90%左右,根据生态化增长机制,近期建设目标集水造绿核心区,占甜水镇面积2.27%,中期建设集水造绿辅助区,占45.07%,远期控制自然生态修复区,占52.03%;人居化实践中,规划绿地覆盖率36.63%,以2030年度可循环支撑灌溉324.81hm2面积计为1,2050年空间增长速率为1.45,2070年的空间增长速率为1.39;实践验证了理论模式与增长机制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