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SiO2@PS核-壳复合粒子填充PS的熔体流变行为
  • 项目名称:SiO2@PS核-壳复合粒子填充PS的熔体流变行为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51073136
  • 申请代码:E0314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1-01-01-2013-12-31
  • 项目负责人:宋义虎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浙江大学
  • 批准年度:2010
中文摘要:

在前期研究中,申请人提出两相模型,首次阐明填充高分子熔体在终端区所呈现的类液、类固线性流变行为服从统一机理。基于该模型,本申请课题拟以结构可控的纳米SiO2@PS核-壳复合粒子填充PS为实验对象,研究纳米粒子聚集(核形态)、壳层厚度与松弛特性(模拟常规粒子对高分子链的吸附)对填高分子熔体线性与非线性流变行为的影响,定量描述粒子相、粒子-高分子界面相互作用、高分子本体相对熔体黏弹性的贡献;针对核-壳复合粒子填充PS修正两相模型,探讨SiO2初级粒子尺寸、聚集体尺寸、吸附层厚度与模量对线性与非线性流变行为的影响,为定量、系统阐述粒子填充高分子的黏弹性奠定理论基础。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将推动填充高分子黏弹性的理论发展,为高性能、结构稳定的填充类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制备提供理论依据。

结论摘要:

采用细乳液聚合法制备了二氧化硅(SiO2)@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SiO2@聚苯乙烯(PS)、二氧化钛(TiO2)@PS核-壳纳米复合粒子,详细考察了单体、引发剂、乳化剂、分散剂浓度及pH值、纳米无机粒子分散条件等对核-壳纳米复合粒子形貌的影响,获得聚合物壳层厚度、无极粒子核数目可控的核-壳纳米复合粒子制备工艺。纳米SiO2@PS复合粒子可稳定分散于在PS溶液中,悬浮液呈非牛顿流体特征,PS表面接枝改性造成低速率区黏度降低,说明PS壳层不仅阻碍悬浮液中自由PS分子链对粒子的吸附桥联,抑制了粒子在悬浮液中的团聚。对PS壳层进行交联,制备了壳层交联的球形核-壳纳米复合粒子(SCCSN),其悬浮液非线性流变行为随粒子含量而增强,且非线性流变临界应变、平衡模量均与粒子体积分数呈标度关系。含量较高时,悬浮液由类液体行为转变为凝胶行为,源于PS壳对悬浮液中游离PS分子的吸附。浓度较高时,白炭黑悬浮液的牛顿粘度平台消失,复数粘度(η*)随频率(ω)而显著降低,对应粒子聚集体内部结构的变化。SCCSN悬浮液η*的ω 依赖性较弱,源于PS壳所吸附PS大分子链的脱附过程。直径200 nm、含22wt%交联PS的TiO2@PS纳米复合粒子可在PS溶液(20 wt%)中形成均匀、稳定的分散体系,0.6 wt.%复合粒子造成悬浮液黏度降低,流变行为显著偏离Stokes-Einstein定律。交联PS壳层可屏蔽SiO2粒子与基体PS间相互作用,阻止无机核团聚及PS壳层与基体PS分子链间的缠结。然而,SiO2与SCCSN填充PS熔体的非线性流变行为均与PS分子链解缠结有关,且吸附链与SCCSN所形成的拥挤网络使SCCSN/PS体系在中等时间尺度内呈松弛平台。采用所提出的“两相”模型研究填充熔体的动态流变行为,发现应变放大因子Af、“粒子相”复模量与松弛指数均具可标度性,揭示了统一的粒子聚集-jamming-玻璃化转变;应用该模型研究加工工艺、热处理对流变行为的影响,所得“粒子相”结构参数比形态观察更有效,能够阐明逾渗结构演化所导致的液-固转变;采用核-壳结构粒子屏蔽粒子核间相互作用、抑制粒子核-基体相互作用,既在实验上验证了“两相”模型的主要结果,也发现无机核的补强效果略强于裸粒子;将“两相”模型引入非线性黏弹性研究,揭示了软化相关的“粒子相”结构破坏及低应变软化机制。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23
  • 8
  • 0
  • 0
  • 0
期刊论文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125 会议论文 23 获奖 11 专利 1 著作 2
宋义虎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