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超声心动图追踪体-肺循环分流所致肺动脉高压演进过程中右心血流和功能变化及机制探讨
  • 项目名称:超声心动图追踪体-肺循环分流所致肺动脉高压演进过程中右心血流和功能变化及机制探讨
  •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30960362
  • 申请代码:H1805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0-01-01-2012-12-31
  • 项目负责人:吴棘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 批准年度:2009
中文摘要:

超声心动图作为诊断肺动脉高压的首选无创性检查手段已为临床公认,但最近临床研究显示其在估测肺动脉压力和对肺动脉高压严重程度判断上准确性欠佳,到目前为止还缺乏对肺动脉高压演进过程中将超声评价指标与肺血管病变程度直接相关的系统研究。本项目拟建立模拟先天性心脏病体-肺循环分流动物模型,应用超声心动图追踪评价肺动脉高压演进中对应于肺血管不同病变程度的右心血流动力学和功能指标的变化,筛选与肺血管病变程度、肺动脉压力、肺血管反应性密切相关,对外科手术选择和预后有强烈指导作用的最优超声评价指标或指标体系;并验证室间隔在肺动脉压力异常状态下对右心室功能的维持发挥重要作用的临床假设,结合病理组织学检查对室间隔心肌纤维构筑方向的追踪,从解剖和功能关联的角度探讨室间隔如何维持右心功能以应对肺动脉高压,以及如何协调左、右心室功能的机制,将对临床治疗特别是先天性心脏病外科矫治手术具有极大指导意义。

结论摘要:

本课题属基础研究,通过建立模拟先天性心脏病体-肺循环分流动物模型,应用超声心动图追踪评价肺动脉高压演进过程中右心血流动力学和功能指标的变化,筛选与肺血管病变程度、肺动脉压力密切相关,对临床治疗有强烈指导意义的最优超声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病理组织学检查,从解剖和功能关联的角度,验证室间隔对维持右心室功能发挥重要作用的临床假设,并探讨其机制。???一、项目执行及完成情况 2010.1-2010.6 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小样本预实验,局部调整实验方案,将原设计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侧侧吻合,改为左颈总动脉–颈静脉端侧吻合,制造体-肺循环分流。 2010.7-2012.9 全面开展项目研究,分三批完成动物建模,超声监测获取肺动脉高压演进过程中各项观测指标数据。因活检枪细针穿刺肺组织活检造成建模后实验猪血气胸死亡的几率明显增加,故调整为实验终点处死动物,获取心、肺组织标本并保存。 2012.10-2012.12 完成所有实验动物各项超声观测指标的图像分析、数据测量,心、肺组织标本病理组织学及部分免疫组化检查。完成资料整理、统计分析及部分论文写作发表工作。二、研究工作的主要进展、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主要进展和重要发现(1)超声监测颈动-静脉分流法制备高肺血性肺动脉高压猪模型,解决了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制备困难的问题;并能更接近真实地模拟此类疾病肺动脉高压形成的自然病程。(2)筛选出最优化的、可敏感反映慢性肺动脉高压右室血流动力学及右室功能变化的超声评价指标体系肺动脉血流参数(PAAT、PADT、PAAT/RVET)、右室心肌做功指数(Tei指数)、左右心室形态学变化指标(右室面积变化率、左室偏心指数)。(3)揭示了室间隔运动模式与肺动脉压力变化密切相关肺动脉压力变化引起室间隔心肌纤维构筑及走形方向的适应性改变,直接导致室间隔运动模式变化的机制。(4)根据动物实验结果筛选的最优超声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于临床实际病例,获得良好效果。(5)发现血浆脑钠肽水平及心肌N末端脑钠肽前体与肺动脉压力、肺血管病变、右心功能超声评价指标有较紧密关联,并做了初步探索,可作为本课题的延伸进一步开展后续研究。主要研究成果(1)国家级核心期刊论文正式发表1篇,录用待发表1篇,修回待录用发表3篇,审稿中1篇。中华系列核心期刊2篇审稿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2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吴棘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