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肿大细胞病毒VP23R和VP48R基因的致病机理
  • 项目名称:肿大细胞病毒VP23R和VP48R基因的致病机理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30901114
  • 申请代码:C190603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0-01-01-2012-12-31
  • 项目负责人:徐晓鹏
  • 负责人职称:副教授
  • 依托单位:中山大学
  • 批准年度:2009
中文摘要:

肿大细胞病毒(Megalocytivirus)隶属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是养殖鱼类危害最大的病毒之一,可以感染60多种淡水和海水鱼类。器官出血、腹水增多等脉管系统病变,是导致鱼类死亡的主要原因。VP23R和VP48R是肿大细胞病毒属病毒所共有的基因,研究表明,VP23R具有模拟层粘连蛋白构成类基底膜结构的功能,VP48R属VEGF家族基因,具有类似淋巴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功能,这两个基因的功能都与脉管系统有关。本项目通过开展(1)VP23R对宿主脉管系统的影响、(2)VP48R对内皮细胞的促增殖作用、(3)VP23R和VP48R致病机理、(4)VP23R和VP48R影响病毒增殖和传播的机制等方面的研究,阐明病毒感染过程中宿主细胞肿大及脉管系统病变的分子机理,进而开展基因敲除重组病毒弱毒疫苗的研制。通过本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肿大细胞病毒的致病机理,为病毒的防治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论摘要:

肿大细胞病毒属虹彩病毒可以感染数十种鱼类,造成脉管系统病变导致死亡,对养殖业危害极大。本项目对肿大细胞病毒的代表种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的致病基因VP23R和VP48R的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以下成果(1)建立了ISKNV的斑马鱼和黑青斑河鲀两种感染模型,为研究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基础;(2)发现了ISKNV感染细胞膜外贴附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独特现象,是一种新的免疫逃避机制病毒通过淋巴管内皮细胞隔离宿主的免疫系统;(3)证明VP23R是病毒编码的膜蛋白,可以与宿主的nidogen-1蛋白结合,在感染细胞膜外形成一种病毒模拟基底膜(VMBM)结构,为淋巴管内皮细胞的贴附提供位点,并发现了VMBM中的另一种成分病毒编码的VP08R蛋白,VP08R与VP23R和nidogen-1都存在相互作用,并可以自发形成多聚网络结构,对VMBM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起重要作用;(4)对病毒的VP23R基因进行了敲除,证明VP23R对病毒的复制具有关键作用,表明VP23R可能通过接触激活作用开启相邻感染细胞中病毒粒子的复制;(5)对VP48R蛋白的受体进行了鉴定,证明VP48R具有类似淋巴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功能,成功对VP48R基因进行了敲除,并证明ISKNV感染的靶细胞为淋巴管内皮细胞,VP48R通过激活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为病毒的感染和传播提供更多的靶细胞;(6)鉴定了ISKNV编码的14个microRNA,发现了一种与VP48R具有协同作用的病毒microRNA。上述结果深入揭示了肿大细胞病毒的致病机理,为病毒的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7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徐晓鹏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