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将利用中国1978年以来的统计数据和现代计量经济方法,克服时间序列数据长度不足、参数不稳定等困难,从习惯形成角度对近年来城乡居民的高储蓄现象进行比较全面、系统、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理论框架。从中国实际出发,导出习惯形成条件下消费者跨时效用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和相应的消费函数,从理论上证明习惯形成也会导致预防性储蓄;2.内部习惯形成和外部习惯形成对城乡居民消费及消费结构的影响。从而回答"内部习惯形成和外部习惯形成哪一个更重要?""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是否对农村居民有示范效应?"等重要问题;3.经济转型与消费惯性的关系。主要分析经济增长、收入差距扩大、收入风险增强等因素对习惯形成参数的影响;4.政策建议。 本项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努力完善预防性储蓄理论,并为今后的同类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二是为决策部门制定扩大内需政策提供依据和重要参数。
internal habit formation;external habit formation;precautionary saving;household consumption;econometric models
本项目于2009年立项,项目组进行了历时三年的研究,现已按照工作进度计划完成。本研究计划的基本要点是(1)理论框架。从中国实际出发,导出习惯形成条件下消费者跨时效用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和相应的消费函数,从理论上证明习惯形成也会导致预防性储蓄;(2)内部习惯形成和外部习惯形成对城乡居民消费及消费结构的影响。从而回答“内部习惯形成和外部习惯形成哪一个更重要?”“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是否对农村居民有示范效应?”等重要问题;(3)经济转型与消费惯性的关系。主要分析经济增长、收入差距扩大、收入风险增强等因素对习惯形成参数的影响;4.政策建议。 总体来看,项目组较好地执行了研究计划,实现了研究目标。围绕这些要点,项目组已完成论文15篇,其中博士学位论文1篇,硕士学位论文3篇;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篇;待发表论文3篇。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一致表明,习惯形成是导致中国居民高储蓄的重要原因。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表现为 1、在国内首次将内部习惯形成、外部习惯形成与消费结构相结合,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除医疗保健支出外,中国农村居民的各项消费支出都表现出显著的内部习惯形成。2、考虑到经济转型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区分了“理性习惯形成”和“短视习惯形成”,并做了相应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理性习惯形成是1990年以来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持续上升的重要原因。3、就笔者所知,国内外已有的研究都把习惯形成参数视为固定常数,即假定消费者生活在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中。中国的改革走的是一条渐进的道路,与居民消费习惯形成有关的因素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本项目假定习惯形成参数是时变参数,并且估计了1978年以来中国城镇居民习惯形成参数的变化路径。4、尽管近年来习惯形成理论的应用非常广泛,但人们始终难以从数量关系上把握消费习惯产生的确切原因。这是因为,直观上“习惯”属于心理学的范畴,而心理因素是不可观测的。本项目首次探讨了农村住房制度对农户习惯形成以及消费行为的影响。5、从内部习惯形成和外部习惯形成以及预算约束等多个角度对中国高经济增长与高储蓄并存的现象进行了定量解释。6、研究发现我国统计部门在计算可支配收入时未扣除捐赠、赡养等转移性支出,使得中国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被严重高估了。实证研究还指出,现行的可支配收入存在严重的测量误差,参数估计结果因而是不可信的。而以往的研究均忽视了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