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空间载体和引领"火炬",目前正处于从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转型的过程中。如何更有效的实现这种转型和跨越?转型存在着那些关键的机制和演化路径?在申请者开展我国农村工业集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技术学习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区域技术学习的有关理论和实证研究进展,采取理论建构、实证分析和案例解剖有机结合的探究方法,以中关村、张江、深圳、苏州、郑州和西安6个国家高新区为案例,以"学习场"为分析工具,以ICT产业为重点,以技术创新合作网络的建构过程、绩效与测度、决定和影响因素、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动态战略协同为核心,探讨"学习场"的时空演化模型、不同学习场结构下高新区技术学习和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演化路径和绩效,以我国高新区的经验和"学习场"的理论建构,推动我国创新经济地理的研究,为构建国家和区域创新系统、推进自主创新提供理论和战略依据。
High-tech zone;independent innovation;learning field;global-local network;knowledge base
创新驱动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技术学习、产业追赶是在由技术、组织、空间交互作用所形成的“学习场”中得以孕育和发展的。国家高新区作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空间载体和引领“火炬”,研究其自主创新机制和演化路径,有助于推动我国创新经济地理研究,提升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本项目采取理论建构、实证分析和案例解剖相结合的方法,以苏州、郑州等国家高新区为案例,以ICT产业和超硬材料产业为重点,综合经济地理学的尺度、制度、关系和演化等转向,构建了一个以知识/技术异质性和全球-地方网络关系为核心的“学习场”分析框架,分析了技术创新合作网络建构过程中跨国公司与本地公司、科研院所、企业与政府等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动态战略协同及其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把知识/技术异质性纳入到“学习场”的理论建构中,构建了一个知识基础、产业、空间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将技术/知识异质性、产业异质性与空间异质性三者统一起来;探讨了分析性、综合性、符号性等知识基础类型与相应产业的技术发展特点,提出了科学型、根植型、创意型和混合型学习场的分类,讨论了四种类型学习场的基本网络结构。(2)苏州ICT产业发展的案例分析表明,苏州作为跨国公司的卫星平台产业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外资企业和本土企业在生产和研发网络方面的二元结构,跨国公司倾向于自身相互之间结网并逐渐嵌入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而与当地本土企业之间的联系较弱。由此,提出了全球-地方网络的“不匹配”假说,认为正是在技术上、结构上、空间上、制度上的“不匹配”,限制了知识交换的“全球通道”与本土企业之间联系的建立。但跨国公司和地方政府也建构了促进地方化结网的 “政策通道”、“关联通道”和“价值链通道”。跨国公司的地方化结网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政策通道”、“关联通道”和“价值链通道”的复杂演进过程。(3)对全球、中国、河南、郑州高新区等不同尺度上超硬材料产业发展的案例研究表明,分析性知识基础与科学型学习场的技术创新,高度依赖科学研究的不断进步,政府、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力量的作用十分明显;河南和郑州超硬材料行业的发轫与形成,得益于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这一“技术极”的力量,人才培养、技术溢出与扩散、企业衍生是其基本机制;大学、科研机构、行业知名专家和多尺度关系建构而成的研发网络和知识社区在高新区技术创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