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金沙江流域(云南段)不同地理环境下露天采矿生态负效应差异性研究
  • 项目名称:金沙江流域(云南段)不同地理环境下露天采矿生态负效应差异性研究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40901294
  • 申请代码:D011201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0-01-01-2012-12-31
  • 项目负责人:夏既胜
  • 负责人职称:副教授
  • 依托单位:云南大学
  • 批准年度:2009
中文摘要:

露天矿由于在地表开采,其剧烈的地表扰动,容易造成景观破碎、次生地质灾害、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负效应现象,这些生态负效应的产生受矿山地学因子和景观因子的制约或放大。金沙江流域(云南段)从上游到下游,地形、地貌、地质、土壤、景观格局等差异明显,因此以该流域为研究对象,以GIS与RS为主要研究工具,在对典型矿区及其所在流域段(或子流域)的景观格局与地学因子的研究前提下,研究不同地理环境下露天采矿对其周边地区和流域段(或子流域)造成的生态负效应,并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各典型矿山产生的生态负效应形式与强度方面的差异性,探讨地学因子、景观因子与矿山开发产生的生态负效应形式与强度之间的关系,最后就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的露天矿山提出相应的生态治理对策。研究成果为高-中山峡谷流域露天矿山的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流域内其它开发活动的生态负效应研究提供借鉴。

结论摘要:

金沙江流域(云南段)露天矿区多,露天采矿产生的景观破碎、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次生地质灾害等生态负效应严重影响流域的生态安全。同时流域从上游到下游地理环境差异大。为了研究不同地理环境下露天采矿产生的生态负效应,项目选择了上游的东坡钨矿、中游的米厘铜矿及下游的木杆铁矿等3个典型矿区进行研究,分别研究了极高山峡谷、高原宽谷湖盆、喀斯特中山峡谷区等3种地貌环境下露天采矿产生的生态负效应。 项目主要成果①流域的土壤、气候等呈现明显的水平与垂直分带规律;露天矿区分布密度中游>下游>上游。②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灌草丛、旱地栽培植被为主,流域总体上景观破碎,小斑块数占多,同时空间差异明显,景观破碎度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为中游> 下游>上游;景观破碎度在空间分布上与露天矿区面积成正比。③流域内典型矿区的采矿生态适宜性从好到差为米里铜矿>木杆铁矿>东坡钨矿;总体上中游的生态适宜性好于上游与下游;④ 3个典型矿区土壤侵蚀易发度为东坡钨矿>米厘铜矿>木杆铁矿。⑤ 3个矿山都呈现景观破碎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次生地质灾害等生态负效应现象,但3个矿山也有差异,处于极高山峡谷区的东坡钨矿以景观破碎、水土流失、次生地质灾害(崩塌、塌方)为主,该区域内陡峻的地形、较差的植被覆盖率、低温的气候条件对景观破碎化、水土流失、次生地质灾害等生态负效应有放大作用;处于中山宽谷湖盆区的米厘铜矿以泥石流、地面沉降等次生地质灾害为主,结构松散的土壤、岩石对泥石流、地面沉降等生态负效应有放大的作用,但平坦的地形、较好的植被覆盖率又对水土流失、景观破碎化等生态负效应起抑制作用;处于喀斯特中山峡谷区的木杆铁矿以石漠化、水土流失为主,其喀斯特地貌类型、较高的降水量对两种生态负效应起放大作用。⑥对区内露天矿提出了生态治理分区的建议,上游极高山峡谷区虽然露天采矿区少,但由于海拔高、地形陡峻,植被破坏后难以恢复,宜作为生态环境重点保护区;中游宽谷湖盆区是露天矿分布密集地区,景观非常破碎,宜作为生态环境重点管理区;下游喀斯特中山峡谷区,露天采矿后石漠化现象更趋严重,但该区降水条件好,宜作为生态环境重点恢复区。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0
  • 3
  • 0
  • 0
  • 0
相关项目
夏既胜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