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突发公共事件下国家支付系统应急管理研究
  • 项目名称:突发公共事件下国家支付系统应急管理研究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71003081
  • 申请代码:G0302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1-01-01-2013-12-31
  • 项目负责人:童牧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 批准年度:2010
中文摘要:

本项目基于不同类型的突发公共事件,以突发事件的不同性质入手,以危机形成机理和演化规律为线索,研究国家支付系统的应急响应策略和应急管理制度。支付系统作为一国金融体系的基础设施,对国家金融安全至关重要。因此,研究支付系统在各种极端事件下的系统稳健性,研究系统的应急技术准备和制度安排,意义重大。本项目将以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2008年中国南方雪灾、20世纪末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这次根源于美国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为不同类型突发公共事件的典型案例,从信息流、资金流和微观主体行为等角度探讨不同事件的演化特征。然后,在对支付系统内部结构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在一个统一的逻辑框架和模型框架中,研究国家支付系统在不同类型极端事件单独冲击或混合冲击下的系统稳健性,验证不同应急策略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最后对支付系统的应急管理进行科学分析和提出改进路径。

结论摘要:

本项目针对汶川特大地震等突发公共事件对国家支付系统的现实影响,以及支付系统各个层次和金融机构所采取的应急措施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并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意见。通过调研,并随着国际上关于金融基础设施监管的进展和支付系统学术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对流动性风险和由此带来的系统性风险的重视,项目组认为,研究各种极端事件下支付系统的系统稳健性、支付结算机制的合理性和各种救助策略有效性的关键,在于对支付系统网络内部结构的研究,在于对各种事件所造成的流动性风险在系统内传染机制的研究,在于对系统性风险的识别和救助策略设计的分析。基于这一认识,项目组在获得关于中国大额支付系统的必要交易数据,并建立起关于交易数据模拟生成、实时结算机制、不同队列释放机制和流动性节约机制以及复杂网络分析的自编程序代码库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计算机仿真模拟和数学建模方法,对中国大额支付系统的复杂网络结构、系统稳健性、参与者的系统重要性、系统性风险的生成机制和不同流动性救助策略的绩效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研究发现,中国大额支付系统网络具有无标度和小世界特征,各个节点的重要性差别较大,网络对于随机供给具有很强的稳健性,但对蓄意攻击的脆弱性较大。各个节点(不同类别银行)发生操作风险的系统影响有很大差别,不同节点在支付系统系统性风险形成中的作用和自身的系统重要性也有很大差异,因此识别支付系统的关键节点非常重要。基于仿真模拟,项目研究了中国大额支付系统中不同节点的系统重要性,并通过构建不同的风险传染模型和系统性风险指标,解析了系统中流动性冲击的具体机制和系统性风险形成的决定因素,强调了参与者流动性水平及其分布和系统网络结构的重要性。项目研究了不同结算机制,特别是各种流动性节约机制的重要作用,并对中国大额支付系统结算机制的改进提出了建议。项目还集中研究了不同系统性风险发生后,不同流动性救助策略的救助效率问题。通过分析流动性救助的系统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研究认为,在一定的救助水平下,范围效应可能更为重要,而将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结合起来可以得到更高的救助效率。在微观支付方面,项目还基于收益成本分析,研究了不同支付工具的选择问题、定价问题和管制问题。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9
  • 2
  • 0
  • 4
  • 1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32 会议论文 9
童牧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