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年化进程,盆腔器官脱垂(POP)已成为严重的医疗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其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清楚,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参与。我们前期表达谱芯片研究发现Wnt16介导的信号通路在POP患者中明显活化,推测该通路可能参与了POP的病理过程。本项目第一部分采用逆转录病毒转染、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小干扰RNA等实验方法,对体外培养POP患者主骶韧带中原代成纤维细胞进行增殖活性和功能分析,阐明Wnt16信号通路参与POP发病的分子机制;第二部分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的关联分析方法,选择Wnt16代谢通路相关基因为候选基因,利用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基因分型和单倍体分型,阐述其与疾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为寻找具有实际临床应用价值的预测和筛选高危人群的分子检测谱系奠定基础,从而为预防发病、防止复发提供早期干预的科学依据。这两部分的研究在国内外均没有相关报道,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创新性。
pelvic organ prolapse;Wnt16;primary culture uterosacral ligament fibroblasts;exome sequencing;MassARRAY SNP genotyping
随着人类寿命延长及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女性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 POP)等一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该类疾病病理生理机制复杂,基础研究相对薄弱。其病因主要是盆底支持组织缺陷和损伤,也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性。本课题综合采用宫骶韧带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织荧光、表达谱芯片、逆转录PCR、Real-time PCR、Western Blot、MTT、外显子组测序、Sanger测序、MassARRAY SNP分型等方法来研究盆腔器官脱垂(POP)的分子机制以及易感基因。(1)MTT法揭示POP患者原代培养宫骶韧带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活性与正常组相比显著降低;(2)Real-time PCR以及Western Blot证实Wnt16b在POP患者宫骶韧带原代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而Beta-catenin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升高;(3)在原代成纤维细胞中通过慢病毒载体瞬时过表达Wnt16b后,细胞的增殖活性显著升高,胶原纤维mRNA的产生有所增加。这说明Wnt16b低表达导致的成纤维细胞增殖下降和胶原产生减少可能是POP的发病机制之一;(4)通过对典型POP病例的外显子组测序发现,KCNJ11、SETD1B、WNK1、CACNA1H等可能为POP的易感基因;对大样本的MassARRAY SNP分型进一步验证得出SETD1B、WNK1和PTPRJ可能为盆腔器官脱垂新的易感基因。(5)大样本的基于单倍型“病例-对照”关联分析结果发现,LAMC1和WNT16均与POP相关。本研究为深入探讨POP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部分结果为国内外首次发现,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