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群际威胁效应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
  • 项目名称:群际威胁效应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31000470
  • 申请代码:C090107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1-01-01-2013-12-31
  • 项目负责人:赵玉芳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西南大学
  • 批准年度:2010
中文摘要:

个体感受到来自外群体的威胁后往往产生直接的或替代性的群际对立等消极行为,我们称之为群际威胁效应。根据压力-应对修正模型,这些消极行为是对群际威胁这种压力情境的应对行为,其特征取决于认知评估,注意和记忆是认知评估的基础过程。基于种族群际互动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在社会-经济群际威胁情境中,注意和记忆往往会发生偏差,这些偏差导致了对群际威胁的消极应对行为,但是却还没有足够的实证研究证据。本项目拟使用行为学实验方法,事件相关电位及功能磁共振研究技术,从行为学层面和神经科学层面研究社会-经济群体群际威胁情境中,注意和记忆过程的行为表征和神经活动表征,描述注意和记忆与群际威胁各类应对行为之间的关系路径。这一方面有助于理解社会-经济群体的互动过程;另一方面扩展有助于群际威胁乃至群际互动的理论;还会对促进积极群际互动提供科学建议。

结论摘要:

群际威胁会引发直接的或者替代性的对外群体的消极行为,包括攻击、歧视、报复、蓄意破坏、战争以及其他形式的群际冲突和隔离。这些群际威胁引发的消极行为已经在种族、性别、专业等群体中得到了证明。以社会-经济地位划分的群体是否具有类似消极行为,如果有,其认知基础是什么,是本课题关心的问题。使用行为实验技术、包括ERP和fMRI等生理技术手段在内的多种方法对相关系列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低社会经济地位群体在现实威胁条件下,会产生攻击性行为,并且对中性行为也会感知为攻击行为;会降低对外群体的帮助行为;会减少对外群体的支持;这些消极行为与对高地位外群体的消极印象有关,即使没有与外群体的直接接触行为,也会有消极印象。在认知加工的早期,就对外群体产生了注意解除困难,注意维持提供了充分加工外群体优势信息的基础;记忆研究发现,对高地位外群体的特征进行记忆时,无意识记忆更加倾向于外群体的积极特征;在现实威胁和象征威胁情境下,低社会-经济地位群体对威胁词和中性词的记忆没有差别,这说明威胁会降低人们的阈限,使人们对信息更敏感,更容易“草木皆兵”。因此,这些注意和记忆加工特征可能会强化低社会-经济地位群体对高地位外群体的威胁感受;并进而强化了对高地位外群体的消极行为。使用fMRI技术手段,采集被试对威胁信息加工的脑区活动特征,用标准的3D T1加权序列获得结构像,用单次激发梯度回波的EPI序列获得全脑的功能像,发现群际威胁组威胁词比中性词多激活了left Angular / Supramarginal Gyrus / Superior Parietal Lobule,这些脑区应该就是加工群际威胁信息的主要区域。在实验室情境下可以采用角色采择、想象接触等方法调节群际威胁,进而降低群际威胁诱发的消极行为。该系列研究的重要性在于揭示了低社会-经济群体感受到群际威胁后的行为特征,及其认知基础,这对于进一步理解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并促进群体间的和谐相处开辟了新的方向。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9
  • 3
  • 0
  • 0
  • 0
相关项目
赵玉芳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