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晚全新世川西-滇西高原年/十年尺度温度-降水耦合分异之湖泊记录研究
  • 项目名称:晚全新世川西-滇西高原年/十年尺度温度-降水耦合分异之湖泊记录研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41173122
  • 申请代码:D0309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5-12-31
  • 项目负责人:徐海
  • 负责人职称:研究员
  •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掌握年/十年尺度温度和季风降水耦合分异关系对评估/预测季风强弱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理解季风强弱控制因素,等等,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印度季风区存在近一百多年来温度升高但降水持续下降的水热分异现象。这种温度降水分异现象的细节目前尚未完全掌握。它是否有更广泛的区域分布、是否存在历史相似形,也是值得探讨的科学问题。本项目拟在前期工作基础上,选择"川西-滇西"地区泸沽湖、马湖沉积物为研究载体,运用210Pb、137Cs、AMSl4C等年代学手段,建立准确的晚全新世沉积物年代模式。综合开展多代用指标研究,结合环境地球化学过程,澄清代用指标环境意义。建立晚全新世年/十年尺度温度、降水代用指标时间序列。在此基础上,研究晚全新世年/十年尺度温度、降水耦合分异关系,重点考察是否存在近一百多年来温度降水分异的历史相似形,并研究其特征、动力成因,及全球联系。

结论摘要:

掌握十年(数十年)尺度温度和季风降水组合关系对评估/预测季风强弱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理解季风强弱控制因素,等等,均有重要意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印度季风区存在近一百多年来温度升高但降水持续下降的水热分异现象。这种温度降水分异现象的细节目前尚未完全掌握。它是否有更广泛的区域分布、是否存在历史相似形,也是值得探讨的科学问题。本项目的目标任务是研究晚全新世以来川西-滇西地区温度、降水变化及其组合特征,项目按计划执行。选择了川西-滇西地区泸沽湖、洱海沉积物为研究载体,运用 210Pb、137Cs、AMS14C 等年代学手段,建立了准确的晚全新世沉积物年代模式。综合开展多代用指标研究,结合环境地球化学过程研究,澄清了代用指标环境意义;建立了晚全新世温度、降水代用指标时间序列;揭示了我国西南地区晚全新世十年/百年尺度水热组合关系。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广泛的区域气候对比研究,探讨了导致研究区水热气候模式的动力成因及全球联系。研究表明我国西南川西-滇西北地区近100-200年温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降水呈长期下降趋势;表现出‘暖干-冷湿’气候模式。这一气候模式也得到其他多种地质生物记录佐证。中世纪时期气温总体升高,但研究区降水处于较低水平;而小冰期时期温度偏低,但研究区处于相对湿润状态,水量偏多。即晚全新世以来,研究区历史时期水热组合模式与近现代水热组合相似,均呈‘暖干-冷湿’气候模式。进一步的全球气候对比研究表明,上述暖干-冷湿气候模式广泛存在于印度夏季风区(ISM);而相应尺度上,在东亚夏季风区(EASM),水热组合表现为暖湿-冷干,即ISM和EASM区域水热组合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我们认为这种水文气候组合及区域差异与赤道太平洋海表面温度变化有密切关系。赤道太平洋SST高的时段,ITCZ北移,EASM增强;同期Walker 环流减弱,导致ISM减弱。相反,当赤道太平洋SST系统性减弱的情境下,ITCZ南移,EASM减弱,Walker环流加强,导致ISM加强。这就会导致EASM和ISM两大区域在水文气候上表现出反相位或错相位。初步的数值模拟也支持上述观点(Xu et al., unpublished results),相关研究工作仍在进展中。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1
  • 0
  • 0
  • 1
  • 0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112 会议论文 37 著作 2
期刊论文 17 会议论文 2
徐海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