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四川盆地二叠纪地下生物礁的地球物理信息特征及其地质解译研究
  • 项目名称:四川盆地二叠纪地下生物礁的地球物理信息特征及其地质解译研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41072085
  • 申请代码:D0206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1-01-01-2013-12-31
  • 项目负责人:洪天求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 批准年度:2010
中文摘要:

四川盆地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它们与隐伏于地下的不同规模和类型的生物礁具有密切的关系。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地表生物礁的物质构成、造礁生物的演替、生物礁的发展历史、环境控制以及与油气关系的研究。本研究拟以四川盆地二叠纪长兴期的生物礁为研究对象,以人工地震、电测井等地球物理信息的解译为基础,辨识并提取隐伏于地下的长兴期生物礁的地球物理信息;采用地球物理信息研究与地质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揭示地下生物礁的分布位置、规模和范围,探讨四川盆地长兴期的古地理环境、生物礁的分布规律、控制因素及其与油气的储集关系;强化地球物理信息的解译研究,提出辨识隐伏生物礁的关键要素,为寻找隐伏于地下的生物礁,预测和勘探油气资源提供可靠的信息和依据。

结论摘要:

通过14条露头剖面(实测总厚度9262.72米)和16口钻井剖面(总厚度648.84米)的详细的碳酸盐岩微相分析、系统的生物礁研究和部分深部地球物理资料(人工地震和电测井资料)的解译和研究,对四川盆地二叠纪,尤其是晚二叠世的沉积特征、古生物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沉积环境和发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认为晚二叠世长兴期是四川盆地,特别是川东地区地史上最重要的造礁期。这个时期的生物礁在川东、川东北和川中地区的碳酸盐台地内及其边缘广泛分布,形成数量众多、规模不一的点状礁(台地内)和丘状礁(台地边缘)。钙质海绵、水螅、钙藻是主要的造礁生物,苔藓虫和床板珊瑚也参与造礁。礁体的结构清楚,横向上可区分出礁后、礁核、礁前,或礁核与礁缘(翼),纵向上可辨别出礁基、礁核和礁盖,礁体的发生、发展和衰亡的历程清晰可辨,与油气藏的关系十分密切。 在综合研究沉积特征、古生物特征和地球物理信息特征的基础上,对川东地区晚二叠世的古地理环境格局及其演化进行了初步恢复,编绘了相应时代的古地理图,为今后的地质研究和油气勘探提供了新的信息。 在对川东地区晚二叠世长兴期的生物礁的分布规律、微相物性特征及其与油气储集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与长兴期生物礁有关的未来油气勘探区进行了预测。认为该区域的台地边缘区域是未来油气勘探的重要地区。指出在晚二叠世长兴期礁和早三叠世飞仙关期鲕滩叠置组合的区域可能圈闭有大型气藏。应予特别关注。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6
  • 1
  • 0
  • 0
  • 0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3 会议论文 1 著作 3
期刊论文 85 会议论文 1 著作 1
洪天求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