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环渤海区域海产品中典型溴代阻燃剂PBDEs、HBCDs和TBC的环境污染、演变与归趋研究
  • 项目名称:环渤海区域海产品中典型溴代阻燃剂PBDEs、HBCDs和TBC的环境污染、演变与归趋研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21177147
  • 申请代码:B0706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5-12-31
  • 项目负责人:刘稷燕
  • 负责人职称:副研究员
  •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课题拟就环渤海区域的海产品、水样等环境介质中的PBDEs、HBCD、TBC的环境污染、分布、演变与归趋进行研究。课题组在环渤海区域PTS研究方面有10多年的工作基础,对海产品中的PBDEs浓度水平和分布有一定的研究积累,同时拥有多年的生物样本,样本本身具有时间连续性和地理位置的重复性,有利于新POPs类化合物HBCD和TBC的样品分析和时间上的追溯。因此我们期望通过样品中PBDEs、HBCD、TBC的分析,研究这些新POPs的污染水平和时空分布,通过同系物组成的研究了解三类化合物的转化及相关代谢产物,最终了解它们的环境归趋。

结论摘要:

PBDEs和HBCDs是产量最大的两类溴代阻燃剂,由于其环境持久性、生物富集放大性、远距离传输性和较大的毒性,已先后被列入斯德哥尔摩公约,生产和使用均受到严格管控。TBC作为一种新型溴代阻燃剂,产量和使用量将会随之扩大。羟基多溴联苯醚和甲氧基多溴联苯醚作为PBDEs的衍生物,目前已在多种环境介质中被检出,它们既不是人工合成的化合物,也没有在工业生产中使用。OH-PBDEs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比PBDEs更高的毒性效应。因此亟需开展这些化合物在环境中的存在、来源、和迁移转化的相关研究。通过本项目的研究,首次在环渤海地区发现了TBC的存在,并对该地区软体动物中溴代阻燃剂TBC、HBCDs和PBDEs的污染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发现PBDEs、HBCDs和TBC都有非常高的检出率。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且都和软体动物脂肪含量呈正相关。浓度水平都随着软体动物营养级的升高而降低,表现出一定的营养级稀释效应。结合之前的研究,发现从2003年至2010年,环渤海地区软体动物体内PBDEs的浓度水平呈显著下降趋势。对软体动物中的OH-PBDEs和MeO-PBDEs的研究显示,在软体动物中首要的MeO-和OH-PBDEs是6-MeO-BDE-47,2’-MeO-BDE-68,6-OH-BDE-47和2’-OH-BDE-68,在软体动物的富集存在物种差异。空间分布结果显示威海样品的浓度水平最高。从2007-2011年内污染物浓度随时间变化趋势部显著,但蓬莱的脉红螺和威海的牡蛎中的ΣOH-PBDEs水平逐年升高,而蓬莱的牡蛎中的ΣMeO-PBDEs水平逐年降低。OH-PBDEs在海洋食物链中表现出明显的生物稀释效应,但对于MeO-PBDEs的研究并未发现文献报道的生物放大效应。而海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被认为是OH-PBDEs和MeO-PBDEs进入陆地环境,包括水、土壤和植被的重要途径。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8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刘稷燕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