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加热诱发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
  • 项目名称: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加热诱发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81001505
  • 申请代码:H2707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1-01-01-2013-12-31
  • 项目负责人:潘晓华
  • 负责人职称:副研究员
  • 依托单位: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
  • 批准年度:2010
中文摘要:

经络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经络的现代科学研究是有望最早被科学系统阐述的中医临床和基础理论,从而成为中医整体现代化的突破口,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源头创新项目。我们以往的工作表明,自然状态下人体体表可以显示出与古典经脉路线基本一致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IRRTM),加热经脉线上的穴位或非穴位点,都可诱发出与该经脉路线基本一致的IRRTM,经脉线上相关组织的导热特性显著高于非经的对照部位。本课题在此基础上,应用红外光、艾灸、激光等不同的热刺激方法,对自然状态下未能显示或显示不完整IRRTM的对象进行穴位、非穴位以及对应的非经对照点加热诱发,比较不同热刺激方法、经与非经对照点对热刺激的反应。同时开展加热诱发IRRTM过程中相关组织的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M3受体RNA含量的变化,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为阐明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形成机理及其相关的物质基础提供科学依据。

结论摘要:

循经感传等现象的存在和人体机能调控中的一些循经特征已为大量的事实所肯定,也以不少的事实证明了经脉循行路线的存在,但仍不能排除人们对经络研究的疑惑。我们以往的研究工作表明,在常态下人体体表可以观察到沿十四经脉路线分布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IRRTM),针刺对IRRTM有明显的影响,既可诱发出所属经脉红外辐射轨迹,也可使既有的不完整、不连续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变得更连续、规整,且IRRTM的形成可能与沿经组织的能量代谢过程密切相关,经络确有人体固有的某种“组织”和功能,它在外周必然有相应的物质基础,深入研究IRRTM形成机理是探讨经络实质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本课题在红外热像仪的监视下,使用红外光、艾条以及激光三种加热方法对心包经的内关穴、肺经尺泽穴进行加热,分析比较不同的加热方法对同一点的加热效应。结果表明,艾条加热最容易激发循经红外辐射轨迹。在此基础上我们选择艾灸的方法,系统观察正常人体在自然状态和艾灸诱发下任脉、心包经、肺经和胆经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结果表明在经上的穴位点和非穴位点加热,加热后的人体的温度上升没有呈现出整体性,而是具有循经特异性。对经脉线上穴位加热皮肤温度沿经脉线的扩散现象,经统计多数志愿者的扩散速度集中于1~8 cm/min,虽然皮温沿经扩散速度有一定个体差异,但男性和女性皮温变化沿经扩散速度无明显差异。在局部加热家兔督脉线上穴位与非穴位点及其旁开对照点诱发IRRTM过程中热应激蛋白70(HSP70)变化的研究中,发现加热点与其水平旁开2.3cm处皮肤组织的HSP70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皮肤组织表皮胞浆HSP70含量高于基础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局部加热诱发IRRTM过程中心脏M3受体RNA含量变化的研究中,发现艾灸组及电针组心律失常持续时间短于药物对照组,对不同组别家兔心脏M3受体mRNA的表达情况的统计结果表明,在表达量上,对照组与艾灸组差异不显著(P>0.05),药物组与艾灸组差异显著((P<0.01),对照组与药物组差异显著((P<0.01),为阐明经络调控的机理和针灸效应的途径提供了科学依据。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7
  • 4
  • 0
  • 0
  • 0
相关项目
潘晓华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