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应激”及其“弹性”发展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
  • 项目名称: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应激”及其“弹性”发展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81172763
  • 申请代码:H2610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5-12-31
  • 项目负责人:孙业桓
  • 依托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留守是农村儿童成长早期的一种不良经历。我们前期的研究结果显示,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出现一系列诸如心理行为等发展不良问题,但部分留守儿童虽处"留守"逆境,仍呈现"弹性发展"。显然,研究弹性发展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逆境中弹性发展的概念和形成机制研究多限于心理学领域,而对其生物学基础及形成机制却鲜有涉及。本项目根据应激理论,将生物学测量引入传统的弹性发展研究领域,采用横断面与纵向研究相结合的设计,分析弹性发展儿童与非弹性发展儿童不同留守时间阶段留守环境应激源、情绪调节和应激水平的差异及变化;同时比较和测量弹性与非弹性发展儿童海马、杏仁核等应激介导区域和神经环路的结构与功能基础。本研究从多系统、多水平、多因素探讨"留守应激- - 弹性发展"过程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旨在丰富弹性发展理论,并为制定留守等逆境中儿童弹性发展计划提供生物学预防和治疗的科学依据。此项研究国内外未见报道。

结论摘要:

“农村留守儿童”近年来一直是中国社会广泛关注的脆弱群体。留守迫使农村儿童长期暴露在一个身体、心理、行为等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的应激环境。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出现一系列诸如教育、心理行为发展不良等问题。但虽处留守逆境,仍有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并没有因为留守而出现不良发展结果,即弹性发展(resilience, 也有译为“心理复原力”、“心理弹性”)。本研究以期探讨“留守儿童弹性发展机制”,并藉此提出一些可行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实现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课题组运用生态系统发展理论构建模型,采用横断面与纵向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探索农村留守儿童弹性发展的生态系统机制。基线调查共纳入农村儿童2917名,其中留守儿童1694名。两年纵向研究包括儿童1047名,其中留守儿童476人,两年随访率达到77.9%。本项目建立了前瞻性队列为基础的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研究方法,收集了人口统计学、社会心理学及家庭环境子系统变量,建立上述变量的指标库。填补了国内在留守儿童长期发展方面的纵向随访资料的空白,为保护和提高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提供直接可靠依据。完成了《中学生心理复原力自评量表》的再评价,该量表在留守儿童中具有较高的信效度,提示该量表可作为留守儿童人群一个较好的心理复原力评估工具。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如焦虑、抑郁水平在随访期间总体呈下降趋势;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在随访中总体呈上升趋势;基线的“心理复原力”与一年后随访的儿童抑郁呈负相关,提示“心理弹性”是儿童抑郁发展的保护因素。这些发现均说明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弹性”发展会起到自我保护作用,使儿童的身心健康水平在长期留守状态下逐渐得以适应和提高,证实了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发展机制。“心理弹性”可作为留守儿童心理干预的重要方面,通过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可进一步提高其心理健康状况。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主要保护因素为高年级、寄宿、父母联系频率高等因素;忽视不仅会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复原力水平,也会影响留守儿童的应对方式。忽视情况越严重的留守儿童越倾向于采用消极应对方式,而越倾向于采用积极应对的留守儿童其心理复原力水平越高。应对方式在忽视对心理复原力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本课题组先后发表一批研究成果。截止2015年12月,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6篇;SCI收录期刊8篇。项目期间,先后有8名研究生用本课题直接相关数据完成毕业论文。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4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81 会议论文 22
孙业桓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