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基于空间及行业碳排放差异的我国多层次配额型碳交易市场构建研究
  • 项目名称:基于空间及行业碳排放差异的我国多层次配额型碳交易市场构建研究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71103098
  • 申请代码:G031202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4-12-31
  • 项目负责人:高丽洁
  • 依托单位:南开大学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本项目试图探究如何基于我国碳排放的空间及行业差异特征,来构建合理的多层次配额型碳交易市场。目前国际上流行的配额型碳交易市场主要分为欧盟的强制减排市场和美国芝加哥的自愿减排市场两种形式,这两种市场的运作机理不同,哪种市场更符合减排要求,需根据实际经济环境而定。对于我国而言,虽然目前尚不需要承担减排的硬性责任,但由于碳排放量巨大,从长期看减排的硬性压力只会越来越大,因此在国内构建一个全国性的强制减排市场是有必要的。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各地区的主要支柱产业也各不相同,考虑到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要求和各行业的发展特点,我们必须将不同行业纳入不同的减排体系,而不能对所有行业都提出相同的减排要求和标准,因此构建一个全国性的自愿减排市场也是必要的。故此,我们拟综合考虑我国的空间及行业碳排放的差异特征,对建立一个包括强制减排和自愿减排在内的多层次配额型碳交易市场进行政策设计研究。

结论摘要:

中国的碳交易市场未来将发挥其作为环境政策工具的资源配置功能,体现其成本较低、操作简单、适应性强、机制灵活等优势,积累碳市场资源配置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经验。本项目基于A - PARCH 模型对运行九年的欧洲Bluenext 碳交易市场进行实证分析,可以为我国碳交易市场试点的启动建设初期,提供丰富的借鉴与启示。而要想有效降低碳排放量,弄清楚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因素才是根本所在。本项目在总结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以我国2002-2007年间碳排放总量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分解分析方法,将该期内碳排放量变化分解为包括能源结构、技术进步、国际贸易和国内需求四个影响因素在内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能源结构、技术进步能够有效抑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而国内需求则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同时,在统计国内项目型碳交易市场数据(年CO2减排量、上网电量、总投资额等)的基础上,我们分析了不同行业和不同项目所在地区CDM的大气污染物减排协同效应。根据基准线的核算方法得到CDM项目的SO2,NOx和PM的协同减排量。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的方法建立了的综合减排效率评价模型,并通过DEA对电力行业CDM的协同减排效应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东北和西北的风电项目,华北、东北和西北的水电项目,华东的垃圾填埋气发电项目,华北和华中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东北和西北的煤层气发电项目,东北、华中和华东的生物质发电项目,西北的太阳能发电项目环境效率值高,协同减排效果好。因此在考虑CDM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效果时,应优先开发和考虑上述地区的项目,尽可能实现协同效应的最大化。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6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76 会议论文 33 获奖 4
期刊论文 3 会议论文 4 获奖 2 专利 2
高丽洁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