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城市物流空间的形成演化机理与区位择优- - 以南京、合肥、苏州、芜湖为例
  • 项目名称:城市物流空间的形成演化机理与区位择优- - 以南京、合肥、苏州、芜湖为例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41171114
  • 申请代码:D010201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5-12-31
  • 项目负责人:曹卫东
  • 依托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现代物流直接影响城市经济运行方式、效率以及综合竞争力。物流空间作为一种新型产业空间,存在无序与盲目发展等问题,正成为物流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新焦点。本项目以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为框架,综合应用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物流学等多学科理论以及样方、热点、网络、灰关联等定量研究方法,选择发展水平、区位条件、功能性质不同的南京、合肥、苏州、芜湖为案例地,在收集物流企业、物流节点属性数据和相关城市社会、经济数据基础上,依托GIS空间分析模块,采用实证与比较、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物流空间形成过程与基本模式,剖析物流空间属性特征,测度物流空间区位要素的空间关联,揭示物流空间形成演化的机理,并探索城市物流空间区位选择与优化的系统方法。本研究将有助于拓展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视野,丰富城市空间结构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为今后城市物流的协调发展、科学布局提供实践案例和理论支撑。

结论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我国城市物流功能的空间载体发生剧烈演变与重构。作为新产业空间的城市物流空间,它的根本属性、形成演化的一般过程和规律、功能结构以及在城市内部的区位选择特征等理论问题都亟待剖解。 研究首先从理论体系上探索城市物流空间这一概念的核心内涵。接着对城市物流空间演化一般规律以及空间法则的研究与探索,并分别对上海、苏州、合肥和芜湖四个不同类型的城市开展城市物流空间格局演化、发生机制以及物流空间与城市空间耦合关系的实证研究。最后则探讨了城市物流空间区位择优的理论方法与实证。 项目研究得出重要结果如下1明确城市物流空间的定义与内涵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所有与物流活动有关的空间地带,主要包括物质形态空间和流空间,前者是指物流企业、物流节点及网络、通道以及各类物流活动分布区,后者则是指实体物质在物质形态空间内的流动路径与网络形态;2提出了一般条件下城市物流空间遵循混合离散分布—独立随机分布—节点集中分布—网络均衡分布四阶段演化,对应形态分别是混合离散分布、独立随机分布、节点集中分布和网络均衡分布四种;3给出物流空间分布的一般性假说即城市从中心到郊区按一定空间法则分布三级物流(节点)体系,中心城区一般分布小体量、数目多的配送节点,近郊区则分布功能专门化、规模适中的物流中心,远郊区和城市门户区则分布规模大、功能综合、数量少的物流园;4应用样方分析、空间自相关、核密度等方法,发现城市物流空间存在明显的时空演化过程,且不同类型城市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例如内陆城市合肥其物流空间体系尚未成型,物流空间与工业布局不协同,也发现芜湖物流空间与城市空间演化在方向和幅度上的同步耦合关系;5得出基于GIS和模糊评价的两阶段、多要素综合叠加分析的城市物流空间节点优化的理论方法,克服了过去数学计量方法适用性低的缺陷。 项目研究较为完整地揭示了城市物流空间发生的基本机理,提出城市物流空间区位分布的一般空间法则以及区位择优的科学方法,这不仅对城市物流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更是丰富了城市空间、物流地理学的理论内涵。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28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17 会议论文 5
曹卫东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