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粉不育是栽培稻(Oryzasativa L.)籼粳亚种间杂种F1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障碍之一.至少有6个基因座位控制籼粳亚种间F1的花粉不育,各座位存在的花粉育性中性基因可望克服各自的不育性,所以挖掘和利用不同座位的花粉育性中性基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栽培稻F1花粉不育基因肋座位已精细定位和广东高州普通野生稻(O.rufipogenGriff.)(以下简称高州野生稻)具有丰富遗传多样性的基础上,分别以粳稻台中65(编号为E1,基因型SbjSbj)及其Sb座位的近等基因系E2(基因型SbiSbi)为母本,12份不同编号的高州野生稻分别为父本,组配成对测交组合并检测各组合F1的花粉育性,初步鉴定可能具有花粉育性中性基因的材料,并发展相应的F2群体,利用4对与肋座位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分析上述成对测交组合F2群体分子标记的分离情况,并与花粉育性的分离进行统计检验.结果表明,编号为GZW099的高州野生稻与E1及E2组配的成对测交组合的F1花粉育性分别为(89.22±1.07)%和(85.65±1.05)%,表现正常可育且经t检验差异不显著;4对分子标记在相应的F2群体中的3种基因型分离比例符合孟德尔分离比例(1:2:1),且3种基因型对应的平均花粉育性差异不显著,说明该编号的野生稻在Sb座位携带的等位基因与台中65及E2的等位基因均不存在显著互作,因此鉴定GZW099在Sb座位携带花粉育性中性基因,命名为SbnSbn,为进一步研究和克服籼粳杂种不育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遗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