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发病机理不清,目前仍无理想的治疗方法,成为我国人口老龄化面临的重大难题。基底节-皮层环路神经元出现振荡和同步是PD众所周知的特征。异常同步振荡可能错误"捆绑"多脑区的运动信息;而随机共振效应可能使PD局部信息检测出错。本研究拟采用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多种电生理技术手段,在单细胞水平、神经元集群水平和网络水平,多层次深入研究PD基底节-皮层环路的异常同步振荡;发现僵硬、震颤等不同PD症状在运动皮层的异常同步振荡的特异性时空模式;阐明异常同步振荡错误"捆绑"运动信息与PD运动机能障碍的关系。探索基底节-皮层环路是否存在随机共振现象及其在PD异常中的作用。验证我们关于"PD异常症状的同步振荡和随机共振机制"的设想。这是从全新角度理解PD发病原因,可为临床PD诊疗提供新思路,也是对大脑运动信息检测、整合的初步探索,意义重大
Parkinson’s disease;Synchronized oscillation;Stochastic resonance;Symptoms' mechanism;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以运动迟缓、强直、静止性震颤和姿势反射障碍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因对其发病机理还未研究清楚,故目前国内外对此病仍无理想的治疗方法。 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信息的检测、传输、处理和整合等。帕金森病患者的感觉、运动信息发生紊乱。目前,同步振荡理论和随机共振现象被认为与神经系统信息的检测、处理及整合密切相关,也可能成为帕金森病感觉、运动信息紊乱并导致不同临床症状的内在机制。在此,就帕金森病运动机能障碍问题,我们特提出“帕金森病异常症状的同步振荡和随机共振机制”的设想,并尝试从脑片水平、整体动物水平、以及临床研究三个层次对此假设进行验证。 1)脑片水平,证实基底节神经元放电存在随机共振现象,业已在STN神经元放电模式中得到证实。此外,噪声可提高基底节神经元的兴奋性,并可使基底节神经元的放电模式发生转变,也可提高基底节神经元对弱信号的检测能力。 2)脑片水平,发现基底节神经元存在θ频段的共振特性。其中,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阈下膜共振由Ih和Isk两种离子电流介导,分别有其特定的电压范围,相互独立,但有重叠;丘脑底核、苍白球的神经元也具有共振特性,均由Ih电流介导。进一步,我们还发现多巴胺D2受体阻断剂可消除丘脑底核神经元的共振,而D1受体阻断剂对神经元的共振无显著影响。 3)整体动物水平,发现PD模型大鼠相关的异常高电压纺锤波(HVSs),且PD大鼠在该节律上存在苍白球与运动皮层之间的异常同步性。进一步还发现D2样受体参与该节律的调节。 4)发明了猴立体定位头环适配器,填补了国内外相关领域中的空白;成功建立偏侧PD猴模型;并通过脑深部电刺激(DBS)逆转了阿扑吗啡引起的偏侧PD猴模型的旋转行为。 本课题将神经电生理与非线性理论相结合,从新的角度探讨了PD 的发病机制,可能为未来临床DBS更好地选择个体化治疗PD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