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植物病理学、土壤生态学和传统线虫分类学相结合,通过对辽宁省和黑龙江省不同地区的不同耕作条件下的大豆田土壤进行定点取样、分离鉴定土壤线虫,统计分析土壤线虫的种群结构,以明确轮作、水田改旱作、连作以及撂荒等4种耕作方式对土壤线虫的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影响;同时,研究大豆胞囊线虫病的严重度与其他土壤线虫种群动态的关系,为我国优势农产品大豆主产区胞囊线虫病害生态防治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数据;采用数理统计学方法分析土壤线虫的功能类群,获得能够反映耕作制度合理性和指示土传病害发生程度的土壤线虫多样性指数及敏感线虫种群,从而为我国东北地区采用合理耕作制度、避免大豆胞囊线虫病害的严重发生、保证大豆大面积增产增收的农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将植物病理学、土壤生态学和传统线虫分类学相结合,通过对辽宁省和黑龙江省轮作、连作、水改旱及撂荒4种耕作方式的大豆田土壤线虫总数、优势种群、营养类群和生物多样性指数进行统计分析,明确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线虫产生的影响不同。连作条件下大豆胞囊线虫病发生最严重,轮作次之,撂荒和水改旱大豆田胞囊线虫数量很少,玉米―玉米―大豆轮作条件下胞囊的数量积累最少。采用数理统计学方法分析土壤线虫的功能类群,获得能够反映耕作制度合理性和指示土传病害发生程度的关键线虫属种为大豆胞囊线虫,土壤线虫多样性指数为F/B、(B+F)/PP、SR、PPI、EI和 J'等都可以作为有效指数来指示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线虫的生物多样性变化。本研究结果为我国东北地区采用合理耕作制度、避免大豆胞囊线虫病害的严重发生、保证大豆大面积增产增收的农业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