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新型聚氨基酸材料介导的肺肿瘤免疫治疗的基础研究
  • 项目名称:新型聚氨基酸材料介导的肺肿瘤免疫治疗的基础研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30970711
  • 申请代码:C1002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0-01-01-2012-12-31
  • 项目负责人:汤谷平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浙江大学
  • 批准年度:2009
中文摘要:

为了提高肺癌免疫治疗中的特异性及治疗安全性问题,我们用新型纳米材料介导的免疫方法对其进行基础研究。在免疫治疗研究中,通过提高对减毒沙门氏菌的转化效率,使其快速、高效地诱导针对肺癌血管内皮细胞的免疫反应,以达到抑制肿瘤增殖、浸润和转移的目的。为此研究目标,研究将以聚天冬氨酸为基本骨架,经过侧基修饰后键合低分子量聚乙烯亚胺,制成一种新型的纳米载体。通过其携带VEGFR-2质粒对减毒沙门氏菌进行转化,并由减毒沙门氏菌感染树突状细胞,从而使得VEGFR成为特异性抗原而被自身免疫系统识别,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抑制肿瘤细胞血管的生成,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研究将对纳米载体材料结构进行优化,对纳米材料的体外生物学行为进行探讨,对纳米载体材料介导的免疫治疗进行体内生物学行为研究。为开发临床使用的肿瘤口服疫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技术路线,为预防和治疗肺癌提供有效的科学方法。

结论摘要:

为了提高肺癌免疫治疗中的特异性及治疗安全性问题,我们用非病毒载体材料介导的免疫方法,通过提高对沙门氏菌的转化效率,使其快速、高效地诱导针对肺癌血管内皮细胞的免疫反应,达到抑制肿瘤的目的。研究将以非病毒载体为基本骨架,制成纳米载体,通过其携带质粒对沙门氏菌进行转化,并由沙门氏菌感染树突状细胞,使得其成为特异性抗原而被自身免疫系统识别,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研究用阳离子非病毒基因载体,检测了载体对细菌生存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剂量时,对细菌细胞壁的影响较小,而随着剂量的增加,且呈现聚集的状态,表明阳离子非病毒载体材料会导致细菌的黏连,同时检测了细菌生长周期的影响,扫描电镜发现,低剂量的聚阳离子球形聚合物,可以黏附在细菌的表面,随着材料量的增加,大量球形聚合物聚集在细菌的表面,导致细菌的变形和死亡。我们考察了阳离子非病毒载体包被的减毒沙门氏菌的细胞吞噬和进入细菌的途径,表明低剂量的阳离子非病毒载体材料包被的沙门氏菌能有利于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的细胞吞噬,高剂量的阳离子非病毒载体材料包被的细菌进入细胞质的量较少。用TEM考察了阳离子聚合物包被减毒沙门氏菌进入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 的途径,结果表明,其为多途径的过程。溶酶体染色实验表明,阳离子聚合物包被的细菌可以同时被细胞吞噬进入溶酶体。研究提取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进行阳离子非病毒载体材料包被减毒沙门氏菌溶酶体逃逸,证明其可以逃逸。用lysosensorBule-green 试剂盒检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溶酶体的PH,发现细菌联合材料 后使小鼠腹腔巨噬细胞PH值降低,溶酶体低PH报告有利于巨噬细胞的抗原递呈。进行了阳离子非病毒载体材料包被的减毒沙门氏菌对转染效率的影响,发现包被后的细菌能明显提高EGFP的转染效率。体内实验表明,通过口服的方式,连续三天灌胃,检测小鼠脾脏的CD3CD4和CD3CD8细胞,包被阳离子非病毒载体材料的沙门氏菌对CD3CD4的细胞没有影响,能提高CD3CD8细胞的数量,而CD3CD8细胞是重要的效应T细胞,通过CTL途径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研究考察了材料对于小肠的毒性,结果显示包被后的减毒沙门氏菌能够降低对小鼠小肠的毒性。进一步证明。包被阳离子非病毒载体材料的减毒沙门氏菌将会成为一种更加有效更加安全的肿瘤免疫治疗的口服疫苗。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5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30 会议论文 4 著作 1
汤谷平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