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基于可达性分析的旅游景点空间格局演变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 项目名称:基于可达性分析的旅游景点空间格局演变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41101107
  • 申请代码:D010201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4-12-31
  • 项目负责人:靳诚
  • 依托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景点是旅游活动的核心要素,也是区域旅游发展重要的物质空间载体,快速发展的交通体系冲击和改变着原有的空间关系,时间成本被大大压缩,如何廓清新形势下旅游景点空间格局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命题。本项目利用可达性分析方法,以长江三角洲为案例地,透过时间距离的视角,从要素间相互作用模型构建中分析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状态,从多个时间断面格局特征比对中寻求旅游景点格局演化的潜在规律,从各个因素变化与景点格局演变的耦合互动中判别主导因素和基本驱动力,从内在作用机制辨识中构建景点格局演化机制动力模型,从支撑性评价中提出旅游景点布局优化方案。本研究突破了基于空间距离分析的束缚,集成多要素来综合地定量分析旅游景点格局特征、演化过程、作用机制和优化布局,建立区域旅游景点空间格局分析框架,进一步拓展了区域旅游的研究视角,丰富旅游地理研究空间分析方法和理论内涵。

结论摘要:

景点是旅游活动的核心要素,也是区域旅游发展重要的物质空间载体,快速发展的交通体系冲击和改变着原有的空间关系,时间成本被大大压缩,如何廓清新形势下旅游景点空间格局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命题。本项目利用可达性分析方法,以长江三角洲为案例地,透过时间距离的视角,分析景点的空间分布格局。长江三角洲旅游景点的空间可达性较好,且具有明显的交通指向性,人文景点可达性较好的区域相对于自然景点来说更加集中。所有景点、人文景点、自然景点三种类型景点可达性在县域单元尺度上相邻地区存在较弱空间正相关,呈弱集聚格局。可达性热点区域的分布多表现为以上海为核心的圈层结构,冷点区域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围地区。从区内旅游景点可达性和区外旅游景点可达性两个方面综合评价了区域内各个地区居民出行的便捷程度,长江三角洲居民旅游出行便捷性较好的地区主要位于太湖的周围地区以及宁杭高速沿线地区,沿主要道路向外扩散。基于可达性分析给出了每个景点的服务范围,结合区域景点合作的近邻性和区域旅游合作的地域便捷性,根据景点之间的时间距离,对其腹地范围进行相应的合并,划分出85个旅游小区。将5A、4A级景点作为高等级旅游景点来考察其腹地的空间划分,将长江三角洲划分为27个旅游亚区。依据地级市、县级城镇的空间合并过程,将长江三角洲分为5个旅游大区。最终形成了长江三角洲旅游区划等级体系,即5个旅游大区、27个旅游亚区和85个旅游小区。按旅游供给能力和旅游需求能力两大要素,基于旅游小区与城镇的空间关联性,构建长江三角洲的综合性旅游服务体系。从影响因素出发,结合长江三角洲的实际情况,构建长江三角洲旅游景点布局适宜性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包括四个方面城镇依托度、交通优势度、社会支撑度和现有景点影响度。高适宜性区域主要分布在两大片区,一个是长江两岸地区,另一个是杭州湾两岸地区。低适宜区域主要的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的边缘地区,特别是西南和南部的边缘地区,以及舟山群岛地区。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23
  • 0
  • 0
  • 0
  • 1
期刊论文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15 会议论文 4 著作 2
期刊论文 22 会议论文 3 著作 1
期刊论文 4 获奖 1 著作 1
靳诚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