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褐多孔菌抑菌活性成分结构改造及构效关系研究
  • 项目名称:褐多孔菌抑菌活性成分结构改造及构效关系研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30971882
  • 申请代码:C140102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0-01-01-2012-12-31
  • 项目负责人:张鞍灵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批准年度:2009
中文摘要:

从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中发现先导化合物,通过对其进行结构改造或修饰,得到全新的生物源农药活性物质,是当今新型高效安全农药创制研究的有效途径之一。这对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前期研究的工作,以高等担子菌褐多孔菌褐发酵物中首次分离鉴定的具有显著抗植物病原菌活性的苯乙酮类化合物为摸板。从发酵物中得到的原料出发,开展苯环上4位羟基和侧链的结构改造研究,设计合成一系列衍生物,借助波谱技术对其结构进行归属、表征,并进行杀菌生物活性筛选评价,进一步分析探讨衍生物分子结构与杀菌活性的关系,以期获得高活性化合物和新先导化合物。这为研制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创新农药及研究作用机制提供可能的科学依据。

结论摘要:

本项目基于高等真菌来源2,4-二羟基-5-甲基苯乙酮为模板,以不同取代的苯乙酮为起始原料,设计合成了多个系列的醚类和酯类苯乙酮衍生物,以及苯并恶唑、苯并噻唑和2-氯甲基苯并咪唑衍生物,共208个化合物,其中有117个为新化合物;对部分中间体和目标化合物的合成方法进行了优化;采用1H-NMR、13C-NMR、HR-MS、IR等波谱手段对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首次采用杂色云芝对丹皮酚进行了微生物改造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以番茄灰霉病菌等七种植物病原真菌为供试菌,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抗真菌活性筛选与评价和三种人肿瘤细胞株细胞毒活性及DPPH抗氧化活性的体外评价;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真菌活性。在苯乙酮醚类衍生物中,化合物2b是活性最好的广谱化合物,对七种病原真菌的IC50值在10-19 μg/mL之间,活性明显强于母体化合物和阳性对照恶霉灵;含咪唑环的溴代苯乙酮肟醚衍生物对某些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远大于阳性对照药剂,其中Ⅵg、Ⅵi和 Ⅵp对马铃薯干腐病菌的IC50值均小于1 μg/mL;3′,4′-二羟基-2-氯苯乙酮醚类和酯类衍生物表现出较好的细胞毒活性。 最后系统探讨了合成化合物的构效关系。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开发高活性的药物候选化合物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本项目发表7篇SCI收录论文,另有1篇已接受和3篇已投。申请2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授权1项。

相关项目
张鞍灵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