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来国民平均体重随经济发展而变化的特点及其与心脑血管病发病之间的关系尚不十分清楚。本研究拟利用既往建立的两个人群队列中(1976年队列和2001年队列)体重及相关指标的重复测量数据,采用规范的流行病学方法(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前瞻性探讨国人转型期体重变化特点(速率和幅度)与主要心血管病结局(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的发病和死亡)的关系;并依托其队列人群的DNA库资源,运用遗传流行病学方法研究体重易变者是否具有肥胖易感基因(PPARδ基因-87T>C和INSIG2基因rs7566605的C等位基因),以及与其心血管病的高危状态是否有关,探讨体重变化致人群心血管病风险升高的可能致病机制和筛选早期预警的生物标志物,为相关病因假说的建立及其发病机制的探讨提供人群流行病学的证据,为针对性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相关的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Obesity;Metabolic syndrome;Cardiovascular disease;Epidemiology study;Elderly population
①项目执行情况课题组按照任务书执行项目计划和内容,按时间截点和经费支出计划已完成了各项现场调查和实验室研究工作,且候选基因检测数目由原计划的2个扩展到10余个,超额完成预定任务。 ②研究内容共完成六个研究。北京城区老年人群近10年来代谢综合征(MS)的患病率及变化;北京城区老年人10年间体重变迁及危险因素变化;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压血糖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分析;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及影响因素分析;生活方式改变、代谢综合征与人群主要心脑血管病死亡和总死亡的关系;运用遗传流行病学方法开展肥胖易感基因检测,探索体重变化致心血管病风险升高的致病机制。 ③主要结果和重要发现(1)北京城区老年人群MS的患病率2001 年为50.4%,2010 年为58.1%,10年间患病率绝对值增长了7.7%。(2)10年间该社区6老年人群BMI总体均值及超重或肥胖患病率均呈现下降趋势。2001年人群年龄调整BMI均值为25.6(95%CI25.4-25.7),2010年为25.0(95%CI24.8-25.1),绝对值下降了0.6(p<0.001),超重合并肥胖的年龄标化率由68.3%下降至60.5%,绝对值降低了11.4%(p<0.01)。(3)约有62.1%的社区老年人群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高龄、收缩压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与吸烟可能是住院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老年患者,血压控制可能比血糖控制对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更有意义。(4)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71.6%,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75.9%、60.8%和33.2%。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文化程度、吸烟史、高血压家族史是影响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的重要因素。(5)队列研究显示,被动吸烟致冠心病、缺脑卒中、肺癌、COPD和总死亡的RR值分别为2.15、2.88、2.00、2.30和1.72,且呈现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相关研究结果为肥胖、MS 及相关危险因素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病因假说建立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据; ④不足;由于人群样本基因检测工作于2013年底刚刚完成,生物信息学分析尚在进行中。 ⑤主要产出发表论文9篇,其中SCI4篇,medline2篇,核心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