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先天性脊椎裂脊髓神经元损害机制与基因工程化神经干细胞移植研究
  • 项目名称:先天性脊椎裂脊髓神经元损害机制与基因工程化神经干细胞移植研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30371476
  • 申请代码:H0601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04-01-01-2006-12-31
  • 项目负责人:袁正伟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 批准年度:2003
中文摘要:

将神经示踪与流式细胞计数和细胞凋亡检测相结合,对支配尿、便控制的肛提肌、肛门外括约肌、尿道外括约肌和支配下肢活动的腓肠肌脊髓神经元的数量及凋亡情况进行判定,探讨先天性脊椎裂伴发尿、便失禁和下肢活动障碍的发生机制并寻找脊髓神经元死亡的规律。利用转基因技术使神经干细胞能够表达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然后在先天性脊椎裂鼠脊髓神经元发生明显死亡之前,将神经干细胞注入脊髓组织内,观察治疗前、后脊髓运动、感觉神经元和肌肉的神经末梢与运动终板的数量改变,对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先天性脊椎裂脊髓损伤的效果进行客观判定,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结论摘要:

先天性脊椎裂是常见小儿先天畸形,其发生机制不清楚,目前尚无良好治疗方法。本课题利用丙戊酸对Wister大鼠进行致畸制作隐性脊椎裂动物模型,首次利用胎仔外科、显微外科、显微注射和逆向神经示踪相结合技术,对先天性隐性脊椎裂胎鼠支配肛提肌的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发育情况进行研究,并发现隐性脊椎裂畸形鼠的脊髓运动神经元存在明显发育异常,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这些发现为临床揭示隐性脊椎裂出现尿频、遗尿、便秘的原因提供重要病理基础。同时利用维甲酸制作显性脊椎裂的动物模型,利用组织学方法我们发现先天性显性脊椎裂在胚胎期常常同时伴有神经组织错构瘤的发生,这提示胚胎期脊髓神经组织过度发育可能与显性脊椎裂发生有关。同样利用胎仔外科、显微外科、显微注射和神经示踪相结合的技术,我们首次发现先天性显性脊椎裂支配肛提肌的运动和感觉神经元在胚胎期存在明显发育异常,是导致先天性脊椎裂患儿尿失禁和便失禁的重要原因。在发现先天性脊椎裂存在脊髓运动、感觉和副交感神经元发育异常之后,我们试图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挽救和修补脊髓神经元缺陷,为先天性脊椎裂探索一种新的治疗方法,类似研究目前未见报道。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2
  • 0
  • 0
  • 0
  • 1
相关项目
袁正伟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