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内个体间亲密行为是社群行为的重要表现特征,然而有关其形成和调控机制还不清楚。本研究以社会行为较为复杂的棕色田鼠为动物模型,构建不同的早期社会生态因素,利用动物行为研究、基因甲基化分析、神经递质微透析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等多种研究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探索早期社会生态因素对社群内个体间亲密联系及相关神经内分泌特征的影响。明确不同的社会亲密程度和OT、AVP及其受体、应激相关激素及其受体、性激素及其受体在相关脑区(边缘系统、奖赏通路和HPA轴)释放或表达水平之间的相互联系,揭示这些神经化学物质及其受体通过相互作用对社群内社会联系程度的调控规律,从而发现社群动物社群行为形成和调节的神经内分泌机制,以丰富行为生理生态学理论,同时为社会孤独症和社交恐惧症的形成机制研究和药物干预提供新思路。
Early social environmental factors;Social behavior;Development;Neuroendocrine mechanism;
关于早期社会环境尤其是父本照顾和子代间的相互作用对后代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其神经内分泌机制目前还不清楚,本项目通过构建不同的早期发育的社会环境,利用现代行为学研究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药理学方法、神经生物学方法分析对成年后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其神经内分泌机制。研究发现早期不同社会环境能够进一步影响其脑内OT表达量的变化,血液中糖皮质激素的变化,进而改变与社会行为相关的特定脑区催产素受体、ERα、GR、 BNDF和多巴胺不同类型受体的表达,最终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协同作用调节棕色田鼠情绪和社会行为的发育,成年后不同亲社会行为的个体具有不同水平的和社会行为相关的神经内分泌物质,同时发现神经内分泌物质和社会行为之间存在因效关系。研究表明早期发育早期社会环境影响成年后的亲社会行为及相关神经内分泌特征,而成年亲社会行为和神经内分泌物质之间具有直接关系。该研究不但回答了动物社会行为发育的行为神经内分泌机制等动物学和生理生态学科学问题,还为进一步研究人类社会中变异家庭对儿童发育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和行为异常的预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