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使用C80微量量热仪、加速量热仪等设备,通过测量锂离子电池在滥用(过充电、短路等)过程中的热量变化,结合电池材料及其相互间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性,运用化学动力学、热分析动力学、传热传质理论、热自燃理论、电化学和突变学等基础理论,分析锂离子电池的动态产热特性,揭示不同类型锂离子电池在滥用时的产热规律,评价锂离子电池的热危险性,分析锂离子电池发生爆炸的内在突变规律。基于锂离子电池材料之间的化学反应
锂离子电池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其安全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火灾爆炸危险性是制约其向大型化动力电池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揭示锂离子电池发生火灾爆炸的本质原因,本项目使用C80 微量量热仪等设备,详细研究了锂离子电池常用电解液的热稳定性、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在不同充电状态下的热稳定性,以及电解液与正极和负极之间的热稳定性。电解液中PF5的强路易斯酸作用,是电解液热稳定降低的主要因素。LixCoO2及其与电解液共存体系的热稳定性均随带电程度的增加而降低,而嵌锂程度对电解液与LixC6 共存体系的热稳定性影响较小。在此基础上,揭示了锂离子电池材料及其相互间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性。为探索锂离子电池发生爆炸的突变规律提供了基础,初步探索出其突变形式为燕尾突变。此外还探索了一种改善电池安全性的电解液阻燃添加剂。本研究成果为锂离子电池的开发研制提供必需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对于预防锂离子电池爆炸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