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河口红树林恢复对底栖动物亚系统修复的进程和机制
  • 项目名称:河口红树林恢复对底栖动物亚系统修复的进程和机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40476040
  • 申请代码:D0605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05-01-01-2007-12-31
  • 项目负责人:叶勇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厦门大学
  • 批准年度:2004
中文摘要:

在福建九龙江河口海岸具类似底质、盐度和潮位的地段,选取植被恢复时间分别为4、7、17和43年的人工红树林,并以光滩和天然林分别为植被恢复的起点和终点,探索红树林恢复对底栖动物亚系统生态修复的过程与机制。研究红树林不同种植密度下底栖动物种类及数量的差异,得出底栖动物亚系统生态修复与红树林种植密度的关系;研究具不同优势种红树林的底栖动物种类及数量差异,设计野外定点试验和室内模拟实验,探索主要大型底栖动物对不同红树植物种类、不同状态叶片取食的差异,包括啃食的选择性及动植物营养关系,得出底栖动物亚系统生态修复与红树植物种类的关系;通过底质及红树植物生物量和凋落物量的分析,研究红树林植被恢复对底质的改造,以及探索红树林植被恢复过程中底质理化参数和凋落物的变化与底栖动物亚系统生态修复的关系。可从生态系统层次探索红树林植被恢复的生态功能,为河口区红树林植被恢复的生态系统定向改造提供科学指导和理论依据。

结论摘要:

红树林恢复通常只是进行红树植物幼苗的种植,缺乏生态系统水平上演替如底栖动物亚系统生态修复的评估和预测。福建九龙江河口区由于在具类似底质、水质(包括盐度等)、地形的相邻地段,于不同年份进行了红树林植被的恢复,为研究红树林生态系统功能恢复提供了便利条件。本研究在此选取植被恢复(至2005年)分别为4、7、17和43年的人工红树林,探索红树林恢复对底栖动物亚系统生态修复的进程与机制。研究表明红树林植被恢复后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变化的总体趋势是先增加后减少,即在幼林阶段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最高;红树林的种植导致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增加,尤其是方蟹科、多毛类和星虫类等种类;种植秋茄比其它种类(木榄、红海榄和桐花树)的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高;红树林的密度较低时,更有利于沙蟹科和腹足类动物的栖息;相手蟹对腐烂秋茄叶片的摄食量最高,这是相手蟹在秋茄红树林类分布最丰富的原因,这种摄食选择性与叶片含水率、粗纤维含量及单宁含量有关;红树林植被恢复后土壤条件将得到改善,尤其是有机质含量和酶活性将提高,有利于物质循环;多毛类生物量与过氧化氢酶和蔗糖转化酶相关性较显著,甲壳类生物量与红树植物根系发达程度呈显著负相关性。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24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叶勇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