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中国城市空间生产的过程与驱动机制研究
  • 项目名称:中国城市空间生产的过程与驱动机制研究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41001092
  • 申请代码:D010203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1-01-01-2013-12-31
  • 项目负责人:叶超
  • 负责人职称:副教授
  • 依托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 批准年度:2010
中文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权力和阶级等因素对中国城市化的影响日趋增强,城市空间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引入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空间的生产"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以中国城市空间的生产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宏观的历史比较和微观的典型城市案例分析,对中国城市空间的生产过程进行剖析,进而揭示中国城市空间生产的动力机制。本项目抓住快速城市化这一转型期中城市空间与资本积累与流动、阶层分化与变迁、权力利益博弈的关系等关键问题展开研究,将为中国城市化合理有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依据。

结论摘要:

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本研究将缺乏统一定义的空间的生产概念界定为资本、权力和阶级等政治经济要素对城市的重新塑造,从而使空间成为其介质和产物的过程。鉴于西方学界关于空间生产研究成果丰富而国内学界处于起步阶段的学术背景,以及19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空间生产问题日趋突出的现实环境,本研究进行了城市空间生产的理论和实证探索。在理论研究上,从思想史角度阐发了空间的生产理论在批判传统的将空间视为容器和无价值判断的空间观的基础上产生,是二战后人文地理空间研究多重面向的结果;从方法论角度总结了社会空间辩证法的发展轨迹以及要点;从案例研究角度,聚焦空间生产理论的核心人物——大卫?哈维的学术转型,辨析了实证主义相对空间观为主的“多维”空间观、“社会过程—空间形式”统一体、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空间体系三种空间认识论。综合来看,空间生产的理论和方法论特点在于批判性、社会空间辩证法、尺度综合、阶级分析和文艺分析结合的分析方法等。在实证研究上,微观层面,通过选取典型案例——(南京仙林)大学城,将尺度的概念与社会空间辩证法结合起来,提出了一个联系土地利用、政策变化、时间、空间的生产等范畴进行综合研究的框架,发现大学城的空间生产体现为时间、空间和社会三个尺度的割裂,最后总结和提炼大学城空间生产的机制。宏观和中观层面,发现跨国资本流动、权力的博弈、社会阶层分化对中国城市空间影响变得强烈,城镇化进程中的空间扩张与权力和资本的作用不无关系,其中引发的资源环境破坏和社会矛盾尤为值得重视。在实践中,通过对中国城镇化特质的历史分析,结合空间生产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提出健康城镇化的发展理路。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5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叶超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