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按摩推拿学
  • 项目名称:按摩推拿学
  • 项目类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 批准号:81025022
  • 申请代码:H2719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1-01-01-2014-12-31
  • 项目负责人:房敏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
  • 批准年度:2010
中文摘要:

房敏教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教育部重点培育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重点学科带头人。作为第1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基金(2项)、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1项)、国家"十五"攻关项目(1项)等15项部市级以上课题,主编或副主编国家规划教材7部,发表论文78篇。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申请国家专利2项。荣获上海市"银蛇奖"、"科技启明星"、"优秀曙光学者"等荣誉称号。 90%的时间和精力在科研第一线,建立了国内唯一的推拿生物力学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培养了一支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年轻科研队伍。本项目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围绕脊柱伤病结构与功能病理统一,应用生物力学和神经生物学方法开展推拿防治脊柱伤病的应用基础研究。

结论摘要:

项目组基于中医“筋骨”理论,与复旦、交大、同济等大学协作研究,重新认识中医“经筋”软组织生物力学特点,提出“筋骨失衡,以筋为先”学说;构建了“调筋为先,筋骨同治”中医外治法调衡新策略。 首次发现,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做功效率、最大肌力指标显著低于正常人;家兔骨骼肌损伤后粘弹性、弹性变断裂点最大力值显著下降;“骨错缝”造模后脊柱神经肌肉功能明显下降。从“经筋”软组织动力性退变先于椎骨结构静力性退变探讨脊柱发病机制,对脊柱病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研究发现,推拿可显著改善脊背伸肌群收缩力和屈伸肌协调能力,改善肌群疲劳程度;可显著改善家兔骨骼肌损伤后粘弹性、弹性变断裂点最大力值等力学性能;可改善局部组织肌张力,增加血流量,降低血管外周阻力,提高血管弹性。证实了推拿治疗脊柱病的关键作用环节在于改善脊周经筋软组织力学性能,改变了以往过分强调“椎骨”在脊柱病治疗中作用的观点。 通过系统手法研究平台,解决了手法和神经肌肉研究中运动学、动力学信息协同采集难题;揭示了“理筋”手法操作的核心肌群作用,操作肌群输出功率和协调性的内在规律;发现微调手法发力的正弦力反复叠加作用与传统斜扳法阶跃力模式比较,可有效控制最大作用力,从“理筋”和“整骨”手法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研究推拿手法的客观化原理,切实推动了推拿手法治疗的客观化进程。采用椎体外部连接固定法建立脊柱伤病动物模型,成功模拟脊柱伤病病理特性,已运用于本学科及相关单位应用基础研究中。 在推拿镇痛方面,证实推拿酸胀疼痛感与IB4疼痛感受器的介导相关,不同刺激量通过不同传入纤维产生镇痛效应,轻手法刺激激活A类纤维,在脊髓水平完成同节段镇痛效应;重手法刺激激活C类纤维,在脊髓以上中枢完成镇痛效应;疼痛状态下推拿使海马体、杏仁核、脑干等相关区域反应程度增高,扣带回、脑岛反应程度下降,产生疼痛抑制和良性情绪感受,中缝大核(NRM)在推拿镇痛中枢机制中起到关键作用。 主编“十二五”统编教材1部;专著1部,论文39篇(SCI收录5篇),授权专利5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培养博士8名,2名博士后。负责人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青年专家、上海市领军人才,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主任委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其中青年基金2项。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24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7 会议论文 13
房敏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