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理论建模、计量检验及案例分析等方法,基于中国土地公有的制度约束以及人多地少的资源约束,系统研究土地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及作用机制。(1)构建包含土地的宏观经济一般均衡模型,阐明土地通过要素投入、抵押担保以及国民收入分配渠道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机制,并考察技术进步、产出的土地弹性和要素替代弹性等因素的影响。(2)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土地制度变迁的背景下,分析土地供应的政府管制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对土地与宏观经济关系的影响,并探讨市场价格机制与政府的引导调节对有效土地投入及土地收益分配关系的影响;(3)结合我国人多地少以及地区分布不均衡的资源禀赋特征,分析土地资源总量约束和结构变化的影响,并探讨土地利用技术进步以及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化对协调土地资源约束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作用;(4)最后,对2003年以来我国土地宏观调控的特点、成效和问题进行经验总结,系统构建宏观调控中的土地政策体系框架。
land institution;land resource;land market;macro-economy;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应用新古典增长理论、新经济地理学、制度变迁理论以及行为经济学的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等,构建包含土地的经济增长模型、结构优化模型、土地制度变迁模型等理论模型,进行实地调研、问卷调查以及案例分析、模拟分析,并构建混合OLS、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工具变量模型以及空间自相关模型等进行计量检验,系统分析了土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及渠道途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土地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土地资源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结论 1.土地要素影响经济增长三渠道包括土地要素投入、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以及土地制度变迁的影响等三大途径;综合考虑这三个途径的影响,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为正,即有显著贡献。 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影响土地利用结构的数量优化与空间布局优化都会影响产业结构并促进经济增长。实证分析表明,样本期间二者的产出弹性分别为2.5%和0.01%。鼓励城市土地制度创新,促进城市更新与再开发,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空间布局等,是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 3.土地制度变迁的影响中国的土地制度变迁具有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的双重特征,前景理论(PT)能够将二者整合在统一的分析框架内,并体现出二者的动态互补关系。农地制度改革的经验表明,中央采用渐进的实施方式,给地方留出足够空间,考虑当地资源禀赋条件制定符合本地特点的政策,并逐步提高农民的认知水平及其对中央政策的支持,保证了中央正式规则、地方实施以及非正式约束的协调和互动,促成了有效的制度变迁。供地制度变迁则表明,土地供应中的中央-地方关系具有“多任务委托代理”特征,地方政府倾向于选择执行激励强且易考量的任务。根据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条件设立合理的供地分权边界,建立完善约束地方供地行为的“土地供应激励契约机制”,有利于促使地方政府将中央供地计划落到实处。 4.土地资源约束的影响土地资源禀赋不同的地区,后备土地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不同相对丰裕的区域,后备土地的开发和消耗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相对匮乏的区域,后备土地的不断减少将最终导致其阻碍经济增长。我国蒙新区、西南区、长江中下游区和黄土高原区可保持现有的后备土地资源;华北区需合理提高后备土地资源;东北区除了合理提高后备土地资源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土地利用技术水平;华南区则应对后备土地资源进行适当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