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二叠世在地史中的特殊性决定了解读该时期泥炭地(煤层)所蕴含的信息在研究全球变化及古生态在不同阶段的特征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本项目对西南地区晚二叠世煤层的煤岩学、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学进行了高分辨率研究。首次发现在二叠纪-三叠纪(P/T)界线附近煤层中δ13Corg存在与全球海陆相一致的负偏移现象,认为晚二叠世末期植物灭绝滞后于碳循环紊乱及海洋生物灭绝;并首次发现煤层在靠近P/T界线处存在大量的惰质组(丝质体和半丝质体),表明该时期的成煤沼泽可能经历了大规模焚烧事件,从而质疑导致P/T生物大灭绝"缺氧论"的可能性;通过对煤层的地球物理数据进行频谱分析,认为该时期煤层的沉积受到地球轨道偏心率(123ka)、斜度(35.6ka)、岁差(21.2ka)周期的影响,计算出的该期泥炭地碳聚集初始速率及初始生产率与已有模型预测值吻合,从而支持地史中植物生产力主要受制于大气CO2和O2含量的观点;通过对宣威肺癌高发区所使用的靠近P/T界线处的烟煤的研究,提出该区现代肺癌死亡率高与煤中富含的微晶二氧化硅微粒与挥发份的交互作用关系密切,而这一现象又与P/T界线地化环境失稳导致的峨眉山玄武岩的加速风化有关。
英文主题词Late Permian; negative excursion of carbon isotope; orbital climate forcing; mass extinction; lung cancer